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 贾经纬)12月12日,一场特别的火灾救援行动在南宁市五一中路社区上演。当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组织广西120多名社区干部到南宁新竹社区、五一中路社区学习总结防灾减灾经验教训。记者了解到,防灾减灾,不仅是社区要准备条件,居民自身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火灾演练考验社区减灾能力
12日11时,五一中路上的丽江村小区内一栋房屋意外“着火”,接到消息后,社区工作人员用喇叭组织附近居民转移,接到报警的两辆消防车火速赶到现场,消防队员熟练地安装设备将水向火源处射去,“火苗”在两分钟内被扑灭。灭火的同时,几名消防队员在房屋的各个方向搜寻被困群众进行救助。
丽江村小区的一些居民认为,家庭多发灾害是电路原因造成的火灾,火灾发生后应怎样处理?社区是处置灾害的最前沿,消防官兵讲解了家庭火灾的处理办法。按照消防官兵的操作方式,10多名居民一一上前试着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燃烧桶内的火焰。
新竹社区和五一中路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开展防灾减灾演练,建设灾害避难场所,社区会不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的培训、宣传,让居民形成防灾减灾的意识,掌握防灾减灾的技能。
健全社区防灾应急疏散网络
自然灾害发生在城市时,社区如果提供避难场所和避难工具,居民受灾程度可能会大大降低。12日上午,记者在新竹社区看到,社区居委会的应急物品储备间内摆放着防毒面具、安全帽等,一旦灾害降临,这些物品将及时发放给居民使用。
社区办公楼东侧是一片广场,该广场平时供居民休闲使用,灾害发生后,变为临时疏散点。新竹社区党支部书记覃毓宁介绍,新竹社区有4个临时疏散点,都是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带,发生灾害后,可同时容纳5000人以上。
为了在灾害发生后高效疏散居民,新竹社区按照地理位置,制定形成了防灾减灾疏散网络,每个疏散点供所在片区的居民疏散避难,并安排有固定联系人,其固定电话也公布在社区内多处以便居民寻求帮助。
针对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小区早就做了备案,安排志愿者长期开展关照服务,一旦发生灾害,志愿者将迅速前往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脱离危险。
创建自治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今年9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根据相关条件,10月,自治区减灾委、自治区民政厅授予了南宁市青秀区津头街道埌西社区等50个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民政部门介绍,随着此项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区将参与进来,改善各项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来南宁为120名社区干部培训讲课的中国自救求生网负责人孙旻认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实是居民自己的事,只有通过实战演练多次熟悉,真出现灾害后才不慌乱。孙旻说,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需要社区在宣传、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居民知识储备等多方面做好“功课”,其中一些细节也需要注意,比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牌要一致,让居民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