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和老伴都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人体检;成立‘家长学校’,免费办讲座为邻居家长们及其孩子讲授法律知识、教育之道。我们还曾资助过十几个山区学生,供他们上学读书……”在日前召开的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上,84岁的黎干芳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在会上发言,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事迹,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20多年来,他的诊所早已变成街坊邻里眼中的“爱心诊所”,不仅能医治病人,还帮助不少少年健康成长。
爱心诊所免费为老人体检
在长青路53路,有一家私人诊所,是黎干芳1993年从市人民医院退休后,和从市妇幼保健院退休下来的老伴一起开的。“我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更不会打牌,索性就找点事做。”黎干芳言简意赅道出了开诊所的初衷。
别小看这90平方米左右的诊所,诊察室、处置室、消毒室等一应俱全。如今诊所经营了20多年,街坊邻里只要有个头疼脑热、胃痛拉肚等小病,都愿意到这儿来。而两人的热心肠就跟他们的医术和实惠的价格一样家喻户晓。
住在这附近的街坊,大多生活不太富裕,而且老人又多。黎干芳和老伴决定,每隔一年半载就给辖区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就是帮他们检查心脏、血压啊一些常见病。”黎干芳说,每次来体检的差不多都有100多人,他们往往要忙上两三天。
如发现有需要进一步到医院通过仪器检查的,他则帮老人出检查费,二三十块到两三百块都有。
除了坐诊,二老还时常为腿脚不方便的病人上门服务,不收医药费也是常事。几年前,住在曙光西路附近的一名90岁的黄老太,是个孤寡老人,患有冠心病。从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黎干芳就和爱人每天轮流上门为老人看病打针,一直坚持了大半个月。后来,有位好心人出钱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后,他们时常还抽空去看望老人。老人过世前,一直叫着两人的名字。
经常有一些老人推着车、手里赚着五六块钱就来诊所看病。有时打针、吃药成本也有二十三块,黎干芳就象征性地收点费用,既不让对方补钱,又不明说是照顾,“老人没钱少给点,年轻人正常给的药费就补回成本了。”如今,谁家老人哪里不舒服了,孩子们都习惯说,去黎医生那瞧瞧。”
“家长学校”挽救问题少年
不仅医病救人,黎干芳还十分关注青少年教育。十几年前,他看到街道周边常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小偷小摸,有的还吸毒。而家长们恨铁不成钢,教育孩子时主要以打骂为主,有的则放任自流。
“能不能开个班,普及一下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个想法得到了老伴的支持。随后,他买了20多张板凳和一块黑板,放在诊所二楼客厅处。每天晚上7点至9点,这里就临时变成了“黎家课堂”,邀请街坊邻里、孩子们一起来听课。课堂主要以讲座的形式,有时是黎干芳和爱人主讲,有时就请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医院的同事、还有法院的法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轮流来讲,内容有教育方法、法律知识、保健等各方面,有时需要给讲课费的他就自掏腰包。
一开始,来听课的人由社区帮发动,到后来很多家长就主动带孩子来听,听众也由一开始的一二十人发展到五六十人。客厅坐不下,很多家长就在窗外听。
除了讲座,黎干芳还经常把街道上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到军事基地参观、举办歌咏比赛等。因为在关心下一代方面所作的贡献,有关部门还颁发给他一个“示范家长学校”的牌匾。大家都说,“如果不是这俩老,可能现在家里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两位老人的爱心还帮助了不少家庭。覃女士住在诊所附近,家里比较困难,又是一人带着9岁的孩子。平常打工忙,没时间管孩子,再加上孩子不听话,整天沉迷游戏,不去上学。到最后,覃女士所幸不管了。黎干芳得知后,便把孩子接到家中教导,和老伴轮流给孩子补课,教英语,还帮孩子交学费。
一邻居老太太不理解,常劝他“人家的亲妈都管不了,你若能管好我就佩服你了。”一开始,小孩十分抵触,补课听不进去,坐也坐不住。黎干芳就哄着来,带他去公园玩,玩飞车,买好吃的,渐渐一老一小熟络起来。可是教导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有一次,到了放学时间,依然不见小孩来补课,黎干芳就挨家挨户找,最后在附近一家网吧找到了。“当时都凌晨两点了,我一把把他从网吧抓出来,严厉批评了他。”从那以后,男孩就变得规矩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小男孩的成绩由不及格上升到了八九十分。就这样,在他们的看管下,孩子顺利读完了小学、初中和职校。其间,该帮交的学费也一直没断过。
现在,小伙子已二十多岁,在工厂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逢年过节,经常打电 话问候黎爷爷和老伴,去年春节他还和妈妈一起买了很多年货来拜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社会倡导“一对一”帮扶,即城市市民与山区贫困学生结对子,资助他们上学。
黎干芳得知消息后,就从备选的名单里选出15个,基本都是一些单亲、孤儿或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
“他们因为贫困,读不上书。我们有退休金,诊所还有收入,完全可以资助他们。”黎干芳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家里的孩子各自成家事业有成,都不用操心,“我们不饿肚子就行了,能捐多少就捐多少。”一晃两位老人家就捐助了十几年,每年至少都要万把块。有时候学校会组织孩子来城里,他们就请孩子们吃饭,给他们买衣服,又给点零用钱。现在看到他们曾经资助过的这些孩子,有的事业有成,有的成家立业,有的走上工作岗位,这些都让他感到欣慰。有时看到哪里发生地震等灾害需要救助的,他们也会捐钱。
到现在,各种类型的捐款到底有多少,黎干芳说他没算过。“诊所的收入就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他说。(记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