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转热,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由于目前暂无疫苗预防,掌握健康知识及早预防就至关重要。
了解疾病
5岁以下婴幼儿易发病 3岁以下发病最高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16)型和肠道病毒(EV 71)型最常见。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通过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年来在病例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幼儿通过与患儿、隐形感染者一起玩耍或共同使用日常生活用品而感染,有一部分是通过看护人接触手足口病病毒。
◎哪些人群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西安市疾控中心调查检测中发现,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中3岁以下占59.65%。
发现防范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部 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开始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是家庭及周围的卫生情况和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的食物;房间常通风;要勤晒衣服被子。
高发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大型超市,免接触患病儿童。
患病儿童家庭应注意不要让患儿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桶,粪便消毒后丢到厕所,并要消毒马桶或便厕。监护人接触孩子前,或处理孩子粪便后立刻洗手,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要保持卫生,日常用品要每日进行消毒,保持家庭各个房间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儿童得病,应及时告诉老师,在全部消失症状一周后再去上课。
注意消毒
用84消毒液记住“浸、洗、擦、洒、泼”
如何正确使用84消毒?西安市疾控中心专家推荐用1矿泉水瓶盖的消毒液配制1矿泉水瓶的水,混匀后采取“浸、洗、擦、洒、泼”五法消毒:
浸——泡儿童衣物和儿童床上用品;
洗——清洗儿童玩具和毛巾;
擦——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毛巾对儿童容易接触的桌子、椅子、门把、扶手、台面等物体表面;
洒——用过的消毒液水洒在地面上;
泼——用过的消毒液水泼入粪便、垃圾上。
还可选用高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双氧水、醛类进行消毒。
8条日常消毒贴士
日常要注意消毒,预防手足口病等传染病:
1.室内空气通风措施: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日通风3-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地面、墙壁消毒措施:对污染地面、墙壁用84消毒液(1000mg/L)进行喷洒消毒,作用15分钟。
3.物体表面(含玩具、学习用品)消毒措施:门把手、床围栏、座椅、台面、玩具和学习用品等物体表面用84消毒液(500 mg/L)擦拭消毒,作用15分钟。
4.污染物消毒措施: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并用84消毒液进行喷洒,混匀后浸泡15分钟。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喷洒84消毒液作用60分钟后清理。
5.衣物、被褥等消毒措施:患儿的衣服被褥需单独清洗,用7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患儿所用的毛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煮沸5分钟。
6.奶瓶和食餐用具消毒措施:患儿的奶瓶、奶嘴应该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分钟。
7.厕所、卫浴间消毒措施:患儿使用后的坐便器、便池,用84消毒液(1000mg/L)擦拭,作用15分钟。并用84消毒液(1000mg/L)浸泡过的拖把进行再次擦托后,用清水清洗。卫生间拖把应专用。
8.手消毒措施:手的消毒用0.5%碘伏溶液作用2-3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看护人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