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柳江穿城而过,将柳州市区分为南北两岸,因此旧时两岸交通只能依靠木船横渡。如遇大批军人要渡江或大批市民为躲避战乱要过河就困难重重了,怎么办?看来只有搭建浮桥了。
据地方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十年(1653年),抗清军队经过柳州时,为解决军队渡河问题拆屋在大南门下面搭建浮桥,走时烧毁浮桥。
民国10年(1921年)5月,自称广西自治军的林俊廷部队驻柳州时,强抢木材商人的木排架设浮桥,南端在河南大码头今江滨公园,北端在立新路坡底与柳江路交汇处。同年7月,林俊廷部队开赴南宁,木材商人收回木排,浮桥不复存在。
民国28年(1939年),柳州防空指挥部为让柳江北岸的居民疏散到南岸的山洞中躲避日本军队飞机轰炸,征借木材商的木排,于1月9日在旧桥址上架设浮桥。桥的两头设卖票亭,平时过桥收费,空袭警报时不收费。同年6、7月间,柳江洪水暴涨,桥被洪水冲毁,水退后把桥修复。
民国33年(1944年),日本军队逼近柳州,11月6日,浮桥被国民党26军强行接管,当夜狂风暴雨,洪水骤涨,浮桥被洪水冲毁。抗战胜利后,浮桥修复,先由承包商管理后由龙城中学接着承包管理,直至柳州解放。
1950年3月,柳州市政府拨款8400万元(旧币),2000市斤大米,新造桥船34艘,修复桥船18艘,将百余条船用铁链连锁,船面铺坚厚木板,桥宽6米,下半夜在浮桥中间开个缺口,让船只通过,水位涨至75米时拆桥,用轮渡渡过河市民,有专业护桥员工管理。
1953年,我从家乡到柳州读小学时看到的浮桥情况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多数人是穿鞋过桥的,但也有少数小孩因经济困难在夏天打赤脚过桥。桥板烫脚怎么办?他们用玻璃瓶装些冷水,烫脚时从瓶子里倒些冷水出来浇到脚上降温。当时我们几个小朋友在夏天时都想横渡柳江,但又怕横渡过程中脚抽筋或体力不支出事怎么办?我们讨论了几次,最后决定在浮桥上方几米处横渡,困了就游下几米扶住桥船休息一会……就这样我们终于横渡了柳江。
记得是1963年前后,柳江涨大水,浮桥拆了,我又有急事要过河,怎么办?看来只好坐小船过河了。当小船划到河中心处时刚好有一根木头从上游冲下来,方向直指小船,我们都心惊胆颤,好在渡工把桨一划,小船避开木头,我们才躲过一劫。
1968年12月26日,柳州大桥(一桥)建成通车,已完成历史任务的柳州浮桥随之拆除,但在老一辈的市民脑海里它的形象还未消除。(肖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