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落萧疏的冬日街头,小吃摊是最能凝聚人气的所在,卖烤红薯的,卖牛杂的,卖煮甘蔗的,对路人都有着极强的磁力。煮甘蔗是把约半米长的甘蔗放到锅里煮熟,吃的时候小贩会代客把蔗皮削掉,趁热啃食,蔗汁清润,甘甜里又带有一股特有的熟香。嚼完一根热乎乎的甘蔗,不仅过足了嘴瘾,那温暖的气息也会尽数融入到四肢百骸当中,全身都变得暖暖的。
其实甘蔗在初冬时就已上市,但天不冷,就没有人卖煮甘蔗,平时都是蔗农用自行车载着新砍的甘蔗到城市的闾巷流动叫卖。他们有着固定的装扮,头戴竹笠,自行车的后座两旁扎着两个长形竹篓,各装一捆甘蔗,没有点力气和技巧,自行车是无法平衡和骑行的。他们到了通衢喧闹之处,就停下来,用一根带杈的木棍斜支着自行车,摆开阵势。不时有人凑近,挑挑拣拣半天,选出一根自己满意的甘蔗,过秤削皮,然后当街大嚼起来。脸上的那种畅快的神情,仿佛是在说,我吃的不是甘蔗,而是一份闲散的心情。
一些水果店也卖甘蔗,还专门购有榨汁的机器,可代客当场榨出一杯新鲜的蔗汁,免除嚼食的辛苦。可是人们却不买账,认为蔗农的甘蔗便宜,也新鲜,加之吃甘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咬嚼的过程,若是缺少了这一环节,直接榨汁而饮,和在家里泡一杯糖开水喝并无区别。就像只吃瓜子仁而不嗑瓜子,吃螺蛳直接去壳取肉,少了以口吮食的乐趣一样,虽然味道并无不同,但也再无风雅趣味可言了。
吃甘蔗先吃头还是先吃尾,是一个可以任意引申的哲学问题。晋人顾长康吃甘蔗是从尾吃起,旁人问缘由,说是“渐至佳境”。甘蔗的根部甜度高,但也较硬,若是一开始就从根部吃起,颇费力气,而且越吃到后面甜味越淡,会有一种意兴萧索的不堪之感。若先食尾,甜味渐浓,兴味也会更浓,感受自然更妙。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于是有人将两种不同的食蔗方式诠释为一者更看重近利,一者对未来的期望值更高。
到了朔风劲吹、湿寒沁人之时,就会有卖煮甘蔗的小摊出现在街头,像是突然从哪冒出来似的。其实他们早就在那里,只是平时经营的品种不同,不怎么引人注目。而卖煮甘蔗,有锅、有火、有蒸腾的热气,在清冷萧疏的街头,就变得显眼起来。煮甘蔗的锅是特制的,用白铁皮做成长桶状,座在一口煤炉上,盛小半锅水,把甘蔗放进去,不断产生的蒸汽热力,就把甘蔗煮熟了。小贩不时掀开锅盖,抽出一根代客削皮。顾客站在火边,人被瞬间升腾起的热蒸汽所笼罩,那一刻,身心都是暖暖的。
于这种心境下,企立街头嚼食一根热热的甘蔗,消磨片刻浮生,让人不自禁要模仿金圣叹说一声“不亦快哉”。(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