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表示,从2017年开始,将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班主任和“同桌的你”或消失。
高中究竟要不要采取“走班制”,涉及到我们对“走班制”本质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走班制”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素质教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管理模式,更不是适应考试制度的应景之物。
在高中实行“走班制”最早的是美国,实行学校最多的也是美国。但美国的高中,其实也并不是都实行的是“走班制”,相当多高中实行的还是传统班级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走班制”对学生的自治能力以及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
而我们的学校,即使大多数大学,无论是学生的自治水平,还是校园文化繁荣的精神内核,水平都有待提高。实行“走班制”,摆在高中学校面前的问题,首先是学生的不适应,因为他们小学、初中都是在应试教育中走过的,升学也依然是读高中的主要目的,可能没有那么多学生乐意花太多时间来做志愿者;其次,传统教育对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班级、班主任“权威”的基础之上的,一下子没有了班级,没有了班主任,也没有了监督纪律,学生有可能不太适应;最后就是学校社团文化还比较薄弱,还难以承担起学生精神归属的重任。
此外,从目前全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究竟是不是落后的“土鳖”,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基本上都还是在实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甚至不少大学也还如此。
在教育初衷上,无论是“走班制”,还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都是基于因材施教,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从现代公民教育的角度,“走班制”从理论上似乎比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更好,但实际效果如何,却是建立在传统和前提基础之上的。伴随着高考改革,确实为我国高中探索“走班制”提供了契机。然而,对于“走班制”,我们也不能走上形式主义的误区,不管条件是否具备,一股脑地上。对那些准备探索“走班制”的高中学校来说,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正是如何尽快按照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真正夯实前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