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教育频道>小学>正文

幼小衔接别忽视“情绪教育”

A-A+2014年12月1日解放日报评论

  为明年幼升小提前“作战”,不少父母开始为孩子报拼音班、识字班、算术班,突击学知识。可是,一项由中福会托儿所等进行的历时几年的课题研究显示:幼小衔接阶段,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情绪教育”。什么是情绪教育,幼小衔接应如何进行,还有哪些需注意的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负责人、中福会托儿所所长陈磊和科研主任吴玲玲等人。

  幼小断层变化有哪些

  陈磊认为,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还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变化。来自国内外幼教界将这些转变概括为几个断层问题:

  关系人的断层。师生关系由幼儿园的类亲子关系转向小学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儿童感到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学习方式的断层。由自由游戏和探索式的学习转向课堂式、灌输式的正规科目学习,孩子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学习知识;

  行为规范的断层。自由自主的个别化要求转向更为严格的集体规范,遵循学校规则;

  期望水平的断层。进入一年级后,家长和教师会对儿童赋予新的期望,儿童以学业为主,会减少游戏时间。

  在华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邓赐平教授看来,这些断层说明只进行知识衔接并不是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才是核心内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辨识不同情绪,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也能体谅他人,具有解决冲突和矛盾的初步能力,进而达到合群、乐观、与人分享。

  “重知识轻情感”行不通了。在美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就被纳入幼儿学前准备的范畴,具体包括自信心、坚持性、自我认同、情绪表达、遵守社会规则、助人问题、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等。专家认为,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幼儿就学各项准备能力中,社会适应比学业能力更重要。

  别怕孩子“有情绪”

  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很希望孩子乖巧又听话,特别担心孩子“有情绪”。陈磊指出,其实儿童伴随着成长,情绪发展会越来越丰富,孩子有情绪不用担忧,关键是如何合理表达情绪。

  宸宸是幼儿园大班孩子,在一次迎新活动中,他被同学一起推选为活动主持。但是,有一天,老师接到宸宸妈妈电话:“宸宸说他太累了,不想当了。”家长急得团团转,认为孩子不懂事,闹情绪。后来,老师了解到,宸宸不愿意当主持人,并不是说不出主持词,而是家庭给孩子太大压力导致的。一家人反复对孩子强调:这次就看你的了,我们都会去幼儿园看你主持的,要好好表现,别丢脸。

  “如何引导孩子的情绪,家长很关键。”吴玲玲说,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锻炼自信的好机会,但是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积极快乐的情绪去表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样的活动很快乐,能站在舞台就是最棒的”,而不是结果导向“你一定要表现好”。

  吴玲玲说,就算再开心快乐的孩子,伴随年龄成长,也有他的烦恼,家长也应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应该压抑和忽视。最关键的是,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给他们宣泄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可以通过一起看绘本,告诉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发脾气,可以告诉爸爸妈妈,甚至哭一哭、叫一叫,但是不能打扰到别人;可以深呼吸、看看风景、出去运动一下;也可以吃东西、玩玩具、做些喜欢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把烦恼画出来,或者设计一个游戏……

  小小少年也有人际交往力

  幼儿园里,小瑶见到乐乐,露出甜甜的笑。乐乐报以同样的微笑。小瑶说:“我今天早饭吃了面包。”乐乐说:“面包一定很好吃吧。”“是啊,妈妈买了我最喜欢的草莓味。”

  别看孩子小,其实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你是否会主动朝别人微笑; 当同伴朝我们微笑时,你是否能报以同样的微笑;你如何回应同伴的话题。吴玲玲认为,孩子的社会发展能力是情绪教育的重要部分,性格并不是决定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家里,家长总要把好吃的东西全部留给孩子,其实无意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分享能力。如果小朋友在家里懂得与父母和祖辈分享最爱吃的食物,那么在学校,他也会乐意与同伴分享。再比如,道歉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能让孩子站在他人立场来认识自己行为的一种方式。家长们,在违背和孩子的约定时,你是否能放下父母权威,对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当孩子安心做事,家长在一旁大声喧哗打扰孩子时,是否也能说一声“对不起”?

  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其实很多是受家长影响,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在家时,当孩子在客厅打球、不肯放下iPad,甚至做出超乎想象的破坏行为时,一些家长往往情绪失控,怒吼或者暴揍一顿。其实这样的权威只能维持“一分钟”,当下可以震慑孩子,可最终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吴玲玲建议,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更多地通过表达自己来告诉孩子感受,平静并且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后果,并且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或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你要在客厅打球,不如先过来帮妈妈摘豆角。

  无论是分享、道歉、关爱、交流,还是处理冲突、应对挫折等,这些与社会性有关的能力都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靠上辅导班是突击培养不来的。(记者 彭薇)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总监:莫基新

运营总监:韦 锋

新闻总监:毛祖华

美术总监:陈 煜

新闻热线:18277195168

投稿邮箱:gxguilong@sina.cn

监督邮箱:1582012345@qq.com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免责声明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