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文辉
“全部蚂蚁的重量加起来等于全部人加起来的重量,如果没有了蚂蚁会怎么样呢?”“我来回答”、“我来回答”……“好,那位同学来回答,到台上来。不要急,不要摔倒了。”
……
昨日下午,在一个关于没有蚂蚁地球会怎么样的提问中,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报告讲座在外国语学校拉开序幕。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潘文石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动的语言,教会学生们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北大教授跟中学生谈尊重生命
“怀着感恩的心,希望能为它们的生存尽一分力量。”讲座在潘教授的日记讲述中,进入正题。“白海豚需要什么?”“白海豚需要干净的水、安全的食物,希望人类不要去打扰它,观看的时候也要离它得远一些。”
……
在讲座中,潘教授始终都站着,用生动诙谐的语言,为同学们抛砖引玉,表达着自己对生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并不时地提出问题,让台下的同学来回答,参与到讲座中来。台下的同学们也都在认真地做着笔记,并抢着回答问题,希望能到台上与潘教授“亲密”接触。
学生作品“跑”上讲座
“这个雕像是我和村里的一位老爷爷一起合作完成的……”台上一位正在讲述的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雕像不是潘教授为讲座准备的?是学生制作的怎么会“跑”到台上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了了解。“这是学生制作,潘教授要求拿到台上的。”外国语学校海之光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组长李成朋老师表示,当天上午,潘教授参观学校时,在实验时看到了这个海豚的雕像,在了解到是学生的作品后,就要求下午活动时,要拿到讲座现场。在讲座过程中,潘教授邀请雕像的制作人对雕像进行了讲解,让学生自己对生命更有感悟。
让学生也有科研能力
“生命教育”是不是就一个讲座就完了呢?外国语学校与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签订的框架协议告诉记者——没有。
外国语学校校长李达通告诉记者,今天的讲座只是一个开端,他们还与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签订了框架协议,进行长期合作。不定期地由潘教授科研团队成员把他们的科研成果等有关生命教育的方面进行讲授,并做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同时,协议的签订将可以利用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科研资源让学生们开展一些关于生命研究的考察和实践,让有兴趣的学生更好地提升科研能力,“在学生心中种下一棵生命与科学的种子,且开出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超越生命的精神之花。”
已经在海之光生物科技活动小组三年的张冰然表示,在最初加入活动小组时,都不知道这个小组是干什么的,但经过三年的时间,她学到了很多在文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她的思维变得不同。“毕业了,就不能是该小组的成员了,不能参加活动了怎么办?”“到了高中还可以利用假期,做为志愿者参加活动,”张冰然“狡猾”地回答记者,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