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十年,大家归来。
出版画集《心造境》,让徐冬冬的名字再度回到公众视线。他曾是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其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被誉为中国当代抽象绘画开山之人。
他在声名鼎盛之时悄然转身,在京郊“云归处”小院里潜心创作,用画笔表达对中西文明、乃至宇宙之道的哲学思考。日前,徐冬冬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与“境”。
“作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徐冬冬说。问道,始于徐冬冬少时。徐冬冬生在书香之家,自幼醉心于丹青。少年徐冬冬最爱泡在故宫临摹艺术珍品,并喜欢“和一群老头玩”,深得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等大师教导。
“在那个阶段,我学会了中国古人观察世界的视角。中国画讲究传神。 传神显示了人类与宇宙万物间的共融,也就是所谓 ‘天人合一’。”
“最初,我提出 ‘心造境’,是指 ‘要用我的心灵去创造意境’。”但随着年龄增长、云游四海,他对“心造境”的诠释,逐渐从美学范畴上升到了哲学范畴。“现在我认为, ‘心’即宇宙, ‘造’即变化, ‘境’则为真善美之境界”。
徐冬冬的创作经历,可大体分为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三个阶段。这变化背后的“因”,仍归结于他对“道”的体悟。
创立中国抽象绘画,徐冬冬的初衷是“让抽象思维重回中国文化”。在他看来,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他坦言:“在抽象思维上,我深受形而上的中国宇宙观、西方逻辑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影响。“我做的事情,就是在中国哲学里寻找抽象概念,使其变成绘画语言,形成中国的抽象绘画”。
他强调画家要有“士”的风骨,不为小我谋,胸怀天下事。他很欣赏于右任的一句话:求名,则求“万世名”;求利,则求“天下利”。他自我调侃:“我琢磨的事情,看似都和画家这个身份无关。”而他关注最多的问题,便是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位置。
徐冬冬曾于1997年启动“阳光与和谐的梦想”大型行为艺术。它以1997年出版的《徐冬冬画集》作为创作载体,用现代行为艺术方式将该画集放置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中,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许多人认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可谓是从明代至今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化外交,徐冬冬也被媒体誉为“中外文化的架桥人”。
徐冬冬的足迹遍布全球,见证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他深切感到,如将中华文化只看作中国的本土文化,不免狭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华文化,不仅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还可推及万物”。
这一思想,在徐冬冬近年来的抽象绘画作品中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将问世的画集《心造境》中,收录了他名为《四季》的新作。虽冠以“四季”之名,这组抽象画表现的却并非天地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他想藉画笔,赞美“宇宙最伟大的造化”。
虽然隐逸已久,徐冬冬却说自己是“求闻达之人”。某种使命感一直驱动着他,乘风破浪。在《心造境》书尾,他这样写道:“顺乎自然,大化顿悟,因我眼前的这条人生旅途上,还时常隐约地闪动着孔夫子和王阳明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