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的梦,随着海水飘走。
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岛上。
他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岛上更多的灯火。
面积1.89平方公里,岛上人均年收入仅千余元,距广西北部湾第一大岛涠洲岛9海里,这就是距北海市区44海里的斜阳岛。由于条件艰苦,岛民陆续迁出,斜阳岛如今只剩下40多户,约290人。
但这里还有一位忠实的岛民,坚守了34年。北海市海城区涠洲镇斜阳岛斜阳小学校长程霖,帮助岛上孩子实现上学梦,多年来先后使得岛上的300多名适龄儿童无一人辍学。
1 让孩子展翅高飞
斜阳岛至今未开发,岛上没有餐馆,去旅游的人还需自备食物。
在斜阳岛上,出入岛惟一的方式就是、小木船,遇上西南风天气十天半个月没船上岛。
那里,似乎是被人遗忘的“孤岛”。
岛上教师的调配问题,一直是教育部门最头疼的事。
1979年,年仅19岁的程霖从钦州师范学校毕业,准备到涠洲岛中学当老师。
这时,斜阳小学原校长找到他:“原来的教师患了重病,无法继续上课,孩子们在教室等着老师给他们上课呢,你能回来吗?”
这里太艰苦,外面的老师都不愿久留。“我想只有自己留下,孩子才可以有书读。”那时的他说:“要是‘牺牲’我一个的理想,可以换来无数幼小心灵实现走出去的理想,值!”
就这样,他留在了岛上。这一干就是34年。
如今,学校仅仅剩下4名学前班和3名三年级学生。
他的妻子说,“他说过,斜阳小学是他惟一的家。他的根在这里,只要还有一个学生,他都不会放下手中的教鞭。”
他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我人生的坐标起点在斜阳岛。我要让斜阳岛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展翅高飞。
在斜阳小学,他既是老师,又是管理者。
除了担任校长,他还负责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科学等几乎所有课目,一天满满的6节课,几乎满节的一周就有三到四天,而几十年就是这样过来的。
程霖根据学生小学毕业后就要离岛求学的实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谢东恩说,“程老师帮助我们从小培养独立的意识,使我终身受益。”
“每次送小学毕业生到涠洲岛或北海市读中学,他总比学生还高兴,他觉得是他用知识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他的妻子说。当学生谢东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斜阳岛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的喜讯传来,他高兴得哭了。
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如指掌。为让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不耽误学业,他把贫困孩子的日常学习用品全揽下来,并向社会筹集帮助资金。
斜阳村陈武、陈秀婷、林萍几个孩子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程霖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社会力量的扶持。他还用自己的工资先垫付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孩子们重新回到了课堂。
34年来,岛上没有一个学生因贫穷而辍学,岛上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
2 孤岛上的学校
最初,回到岛上教书的程霖,面对的斜阳小学只有两排草房,学生用自带的凳子当课桌,坐在地上听课,自制的黑板坑坑洼洼,教学资料更是奇缺。当时的教室,还是养猪场堆饲料的空房。
斜阳岛位于北部湾洋面,每年都要经历台风袭击,每每这个时候,村里人都像经历一场战争。
斜阳小学也不例外。每当台风将起,由于担心草房难以保障学生安全,学校便会放假。
后来草房变成了瓦房,每次台风来袭都会把屋顶的瓦片掀掉,难以修复。“他们后来想了个办法,在台风到来前,师生们一起把瓦揭下来放好,等台风过后再盖到房上去。”程霖妻子说,“这种情况直到1984年建了现在的教学楼才结束。”
自踏进“猪栏式”教室的那一刻起,程霖暗暗许下诺言:一定要改变学校旧貌。
他自费跨海奔波30多次,争取社会各界和上级部门的支持。1984年,学校终于建起了斜阳岛上第一座两层建筑——斜阳小学教学楼。
建校所用材料,靠运输船从北海运到岛上,再由岛上惟一的车辆——拖拉机运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