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记者 刘 琴)2011年,温江村列入广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2012年3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
志愿者在给温江小学的孩子们上数学课。 (广西师院供图)
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形成脱贫致富合力,激发了温江村的发展活力,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然而,扶贫先扶智,教育才是扶贫的根本。为了让孩子们快乐成长,“第一书记”促成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每学期派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到温江小学支教,为农村孩子点亮盏盏明灯。
通过支教,大学生们也在生活上得到锻炼,在能力上得到提升,在心灵上得到洗礼。
2013年6月13日上午,天等县上映乡温江小学。结束了一学期的支教生活,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第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动身返邕。
上午8时30分,学校举办了一场简单的欢送仪式。“同学们,虽然我们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真正来到的时候,我们还是感觉那么突然,那么不舍……”一开口,温江小学校长黄美芳就哽咽了。学生们也哭了,泪水从脸上滑落,留下道道痕迹。
此情此景,令人动容。年近六旬的陆永宏老师在哭,校门口的村医何医生也在哭。
“老师,我希望你能留下来。”“老师,一定要记得来看我们。”孩子们边哭边说。
时光流逝。如今,温江小学已迎来了第六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
他们的支教故事,仍在继续。
竞相下村支教
2013年3月22日,青山绿水间,一辆中巴车和一辆双排座厢式货车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一座座秀美的山峰此起彼伏,路边的山坡上、田野间,火红的木棉花尽情绽放。
车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谈笑风生,兴奋不已。
2013年3月,经过报名、初选、面试、心理测试、筛选、培训……师园学院10名优秀大三学生“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学院第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员,启程赴温江小学支教。
温江村,地处大石山区,资源贫乏,村里大多数青壮年在广东打工,留下的几乎是老人、儿童。
曾经,它让人谈之色变。因为贫穷、无知,近年来,村里有100多人因抢劫而被判刑。
温江小学,7个年级6个老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只开设语文、数学。80%以上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
“希望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温暖。”志愿者们在心里默默地说。
此行,源于机缘。2012年,温江村成为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帮扶点。在时任温江村“第一书记”游锋华的“撮合”下,师园学院与温江小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下午5时,中巴车、厢式货车停在了温江小学门口。“老师好!”孩子们听说学校要来老师,放学后仍留在学校等候。
一声问候,如沐春风。一下车,志愿者们不停地从货车上往下搬办公桌椅、床架、钢琴、电脑……
村里来了志愿者,村民们格外高兴,奔走相告。
快速进入角色
初来乍到,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带领小朋友们做游戏、唱歌、跳舞;有的布置“留守儿童之家”、绘画室、体育室;有的安装班级门牌、维修校门;有的焊制宣传板架、水桶架;有的牵网线、装路由器;有的除草、平地……
清晨,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在校园里玩耍、嬉戏、追逐、打闹……
“早上记忆力好,要充分利用起来。”志愿者们来到各班,组织孩子们早读。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上空响起。
山里的孩子,很少讲普通话,一开口就脸红、紧张。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汉语拼音基础较为薄弱。经与校长和其他老师协商,志愿者们承担了所有年级的语文课。
课堂上,他们注重基础、循循善诱。鼓励孩子们讲普通话,帮他们纠正含混发音,教他们一笔一划写字。
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讲普通话,一些同学还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
志愿者们到学校后,开起了音乐、美术、体育、电脑、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他们还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开设了篮球、啦啦操、书法、舞蹈等10多个兴趣班。(下转第二版)
从此,校园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团体心理辅导
支教3个多星期,心理学专业的苏才天观察发现:男女同学之间似乎有一道“鸿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以高年级学生最为明显。
经讨论决定,苏才天为3-5年级的学生策划了一堂旨在增进友谊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神秘的他和她》。
中午,烈日当空,全体志愿者利用午休时间布置活动场地。
下午,3个年级的同学齐聚在篮球场上。男女同学围坐成一个心形,分别对左边的同学说“我爱你”,对右边的同学说“对不起”。
接下来,一对对男女同学将脚绑在一起,相互搀扶,比赛从起点走到终点。
他们还自由搭配,模仿模特在T台上走秀,摆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姿势。老师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打分。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最后,师生同唱歌曲《朋友》,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辅导课结束。
从那以后,男女同学之间不再疏远了。
筹建校园舞台
温江小学没有舞台,“第一书记”筹集了一点资金,但因资金不够,一直没有开工建设。
2013年5月7日,眼看“六一”儿童节临近,为了能举办一台“六一”晚会,志愿者们主动请缨帮建一个舞台,并立下“军令状”:半个月内建好!
说干就干。他们戴上草帽,拿起锄头,开始平整土地,挖沟打地基,下水平线,搬运石头,拌混凝土……
1天、2天、3天……下雨了,他们冒雨施工,被雨淋湿后,没换衣服就去上课;天晴了,骄阳似火,个个汗流浃背,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晒干后,留下一幅幅斑驳的图案。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全体集合!”一天下午,黄校长将全校200多名孩子召集到教学楼前,令他们转向舞台,对他们说:“孩子们,老师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们沉默不语,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后,高年级的同学也加入到搭建舞台的队伍中。
5月18日,剩下最后一道工序——给舞台灌浆、打面。一大早,顾不上吃早餐,7个小伙子就开始忙碌。铲碎石、沙子,来回推泥浆车,打磨台面……他们的脸上身上全是汗水、水泥。
下午3时多,一座崭新的舞台呈现在大家面前。
2013年6月1日,温江小学举办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六一”儿童节晚会。孩子们竞相登台表演排练的节目。饭堂前、操场边、围墙外,挤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他们对孩子们的表演啧啧称赞。
快乐陪伴温暖
2013年暑假,师园学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温江小学40名留守儿童和老师。
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院精心组织、安排了一次夏令营活动。
一周时间里,孩子们参观了青秀山、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等,还观看了跆拳道表演、巨幕电影。学院还为随行的老师们安排了进修课程。
“飞机!好大!”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触摸飞机,孩子们兴奋异常。
第一次到南宁,第一次参加夏令营,二年级的黄彩莲记忆深刻,她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大学,将来也当一名老师。”
山区孩子,冬天穿凉鞋,已成为一种习惯。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2014年1月,师园学院师生纷纷献爱心,踊跃捐款1.4万多元,为孩子们每人购置了一双运动鞋。
捧着新鞋,孩子们满心欢喜,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学前班小班的黄彩妮十分爱惜,舍不得试穿,她说:“我要等妈妈回来再穿。”
“第一书记”助手
为了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书记”引进了示范种植指天椒项目。
大山脚下,有一块空旷的地,这是温江村30亩指天椒种植示范基地。
早春时节,指天椒项目补贴的机耕、化肥、幼苗都已到位,然而,由于村里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示范种植户一时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急得直发愁,眼看种植的最佳时间即将过去。
在“第一书记”的动员下,志愿者们来到示范基地,帮助种植户起葵、铺膜、栽种、浇水。
第一次撒肥,肥料撒得有点稀,不得不重来;挑水时,扁担一压到肩膀就疼得不行,踉踉跄跄走路,惹得村民捧腹大笑。在村民的指点下,他们学会了用扁担挑水。
一天下午,种植户从指天椒苗木基地拿回了5000株幼苗,大伙加紧种植。收工前,只种下了4000株,剩下的1000株要留到第二天种。
太阳就要下山了,帮工的村民们开始收拾农具,准备回家做饭。志愿者们却没有离开,他们继续劳作,直忙到天黑,终于将剩下的1000株种完。
黑夜里,凉风习习,走在田埂上,大伙的心情无比欢快和舒畅。
7月,示范基地指天椒大获丰收,30亩辣椒,净赚近6万元。
有了致富路子,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创业,他们种植指天椒、葛粉、金银花、何首乌、砂糖橘等。
屯里道路硬化,志愿者们拉着皮尺,对每个角落进行测量,收集数据,手绘出一张张项目平面图,为项目立项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
“他们是‘第一书记’的得力助手。”村里两任“第一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
真情扶危济困
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桑屯,看望特困户黄尚美夫妇。
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服刑,小儿子失联。夫妇俩原先住的破旧泥土房被雨水冲倒后,在屯后的半山坡搭了个简易木棚,晴天尚可遮点太阳,刮风下雨时,随时会倒塌。
“第一书记”告诉夫妇俩,已经为其争取到1.8万元政府危房改造资金和3万元红十字会善款,可以帮他们在旧宅基地建一层60平方米的砖房。建好后,剩下的钱可买鸡、鸭,帮他们发展副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们正与夫妇俩筹划建房事宜时,妻子王玉芬反映,近期肚子疼得厉害,好几天吃不下饭,又没有钱看病。
第二天,在“第一书记”的安排下,志愿者们陪同很少上县城的夫妇俩到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是肝癌!他们难以置信,又带她去邻县人民医院复查,结果一致。
命运的一次次打击,让黄尚美变得木讷、自闭。为了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志愿者除了日常帮助他,还通过各种途径帮他寻找儿子。
3个月后,王玉芬过世。“第一书记”履行承诺,加紧为黄尚美建新房,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最终,一栋崭新的砖房建起来了。
温江村下辖10个自然屯、600多户、3000多人,为了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帮助“第一书记”收集村情民意,志愿者们走进了该校每一个学生家庭。
风渐清人渐变
点滴变化,令人欣慰。平时不爱笑的孩子,脸上有了笑容;不说话的孩子,话多起来;孩子们的理想不再是“去广东打工”,而是成为老师、医生、画家……
一天,苏才天让学生们给自己写一封信,一位同学在信中写道:“10年后,我要像苏老师那样上大学、读心理学,然后回家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在广东打工,10岁的赵英婷与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今年元旦联欢晚会,内向、腼腆的她第一次登台表演时装秀。
父亲见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春节返乡时,给她买了一块小黑板,鼓励她好好学习。他说:“我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希望女儿多读点书,将来能上大学。”
经过两年不懈的努力,学生们整体成绩明显提升。去年秋季学期,共有7名学生总分进入全乡前50名。不少家长闻讯将孩子转回温江小学,在校生从202人增至237人。
爱心之火,正在燎原。
截至目前,师园学院已向天等派出6批支教服务队员,在田阳县已派出3批,队员累计123人,每批队员服务时间为3-5个月。共在天等县上映乡、向都镇和田阳县那满镇设立9个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基地,惠及当地学生2564人。
第一次劈柴,第一次插秧,第一次种菜,第一次收稻谷……在温江村,志愿者们收获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
一段历练,一份改变。“女儿已从胆小、内向、挑剔的小姑娘变成自信、阳光、踏实的大姑娘了。”蒋怡虹的妈妈说。蒋怡虹是第四批志愿服务队员,如今她又加入第六批志愿服务队。
“希望能建立更好的机制,让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共同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师园学院副院长李剑喜道。
共庆传统歌节
今年4月3日,温江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这一天,是该村农历二月十五传统歌节。当天,小学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师园学院第六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与村委组织、策划的山歌会、拔河比赛、气排球友谊赛、文艺晚会等一系列精彩节目在这里上演。
志愿者们的参与,让温江村沸腾了。
山歌会在高亢嘹亮的歌声中拉开序幕,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登台一展歌喉。拔河比赛中,志愿者们与温江小学老师对阵,每一位队员都卯足了劲全力拼博,随着绳上红色锤线的左右移动,现场加油声、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气氛传遍全场。
气排球比赛中,志愿者们在场上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扣球、发球,一传、二传,每个环节都尽力发挥、配合默契,博得场外阵阵喝彩声。
文艺晚会上,志愿者们和小学生们担任主持。璀璨的灯光、艳丽的服饰、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把村里的夜空映衬得分外美丽。一首壮语歌曲《温江样样变化多》将晚会推向了高潮。
欢快的歌声,唱出了村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遐想、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