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教育频道>名人堂>正文

广西靖西七旬农民画家暮年写壮剧抢救骆越文化

A-A+2015年3月31日中国新闻网评论

  中新网百色3月30日电 (钟建珊)“现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壮族文化在快速的流失,我担心来不及把我们的壮族文化传给下一代。”广西靖西县旧州镇77岁的农民画家赵大宜说。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靖西县,人口约70余万,其中99.4%的民众为壮族。其旧州古镇,因其独特秀美的喀斯特地貌,和浓郁的壮族绣球文化,以“壮歌之乡”、“绣球之乡”闻名海内外。

  3月27日至4月2日,中新网记者前往广西百色市靖西县采访,顺着鹅泉流水方向一路行走至旧州古镇。暖阳下,当地年长的妇女搬个小板凳倚在自家门前,手指捻动针线开始一天的绣球制作工作。

  据介绍,旧州绣球文化源自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旧州绣球产业逐渐形成,旧州古街每年生产手工绣球逾20万只,被誉为“壮乡绣球一条街”。因其绣球手工精致,畅销台湾、日韩、东南亚。

  旧州一家手工绣球店店主赵金玉说,由于当前绣球产业凋敝,绣球工艺也逐渐没落,“堆绣”技法面临传承断层危机。不仅传统的壮族绣球技艺面临失传窘境,壮族山歌、壮剧也面临断层危险。赵的婆婆是旧州有名的老艺人,因能制作古老复杂的“堆绣”,被誉为“中华巧女”。

  “过去靖西以壮族山歌、绣球、骆越文化闻名于世,而今这些古老的壮族文化在慢慢流失,出现断层危机。”赵大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自去年开始,古稀之年的赵大宜开始“转行”撰写壮剧剧本,希望以歌剧的形式保存壮族的山歌、文字和民俗传说。

  赵大宜说,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壮剧剧作家,创作了很多壮剧剧本。上世纪上中叶,壮剧在靖西民间颇为流行,壮剧唱腔独特,是骆越文化的一大奇葩。

  “上世纪70年代后,当地壮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壮族文化因赶不上时代潮流而逐渐被冷落。”赵大宜说,如今年轻的靖西青年多半不会唱壮族山歌,壮剧更因曲高和寡被冷落。

  据介绍,目前旧州古镇壮剧剧团成员约有三四十人,平均年龄逾50岁。青年壮剧艺术家寥寥无几,壮剧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

  赵大宜认为,壮文化的快速流失,主因在于壮语和壮族文字传承出现脱节。“壮语和壮族文字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壮族山歌、壮剧、壮族舞蹈等民族文化也就无法在青年一代中延续。”

  广西靖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柳青表示,靖西壮族文化快速流失的现象已引起当地政府地重视。2009年起,当地政府组织多个相关行政部门组成抢救壮文化联合部,在广播、电视、村落文艺展演等方面普及壮族传统文化。

  杨柳青说,目前当地已成立壮语培训班,免费为当地青年民众进行壮语培训;在村落,当地政府鼓励创建村落文艺队,以壮剧为剧本进行不定期展演,用以推广壮族文化。“下一步,我们将组织更多的民间老艺人,搜集整合壮族文化,并融入旅游产业中。”(完)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总监:兰振荣

市场总监:韦 锋

新闻总监:毛祖华

美术总监:陈 煜

新闻热线:18277195168

投稿邮箱:gxguilong@sina.cn

监督邮箱:1582012345@qq.com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免责声明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