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教育频道>大学>正文

高职生需推崇“学霸精神”

A-A+2015年5月25日中国青年报评论

  顶级职业资格证书,全球至今只有3000余人获得。然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同学在一个月前联手拿下8张。再加上前几届的学生,这批常信院的高职学生整整“抢”下了21张,走出校门前就纷纷成了网络高级工程师。因此,这些学生被称为高职生里的“学霸”。

  媒体关于“学霸”的报道,一般都出自“985”、“211”,以及本科院校,很难将之与高职院校联系在一起。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被人用有色眼镜打量,学习不好才会选择上个高职,用“学渣”来形容恐怕才更贴切。然而,新闻中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学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向“学霸”的逆袭。这也证明,高职院校也可以出“学霸”。

  这些高职生从“青蛙”变“王子”的背后也不是美丽的神话,而是艰辛地付出:为了“抢”时间,小区门口餐馆的蛋炒饭连吃了一个礼拜;一整天面对电脑,累的时候只匆匆喝几口水就继续埋头“敲实验”……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这样奋不顾身的“拼搏”可能唯有在高三阶段才体验过。等一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就将大学看成“放纵”的天堂。也许还有一些人会为自己当下虚度光阴、庸碌无为的大学生活而自责,可是,恐怕也仅陷于自责而已,而更多的人只会无动于衷,这种拼搏的劲头再也找不回来了。

  毋庸置疑,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学霸”是一种稀缺品,“学霸精神”更是寥若星辰。更有甚者,我们对“学霸”的理解往往也过于单一、片面,都有将之与“书呆子”“高分低能”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进而嗤之以鼻。事实上,“学霸”并非仅仅是门门考试得100分这么简单,“学霸”们也并非天纵奇才,智力过人,而是有赖于持续关注、高效的时间管理、严格的自律和自强不息等品质和能力才铸就了成功,“学霸精神”所代表的更是一种态度和坚持。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他的文章《刻意练习在专业表现习得中的作用》中指出,表现良好者与表现优异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练习的时长,要成为某方面真正的专家,需要大约1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美国作家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也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今年“五一”节期间,央视新闻推出8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这些行业内的能手、专家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就是凭着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持续关注的专业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在“迷茫”充斥大学校园的今天,“学霸精神”是大学必须极力推崇的,这种精神不仅在专业学习上需要,在技能锤炼、创业创新中更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需要屏气凝神,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高职生不必总以“学渣”自居,而高职院校也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注入“学霸”精神,激发他们的潜能,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拼搏,靠自己的行动,实现更多的“逆袭”。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总监:莫基新

运营总监:韦 锋

新闻总监:毛祖华

美术总监:陈 煜

新闻热线:18277195168

投稿邮箱:gxguilong@sina.cn

监督邮箱:1582012345@qq.com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免责声明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