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教育频道>大学>正文

对大学生“宅文化”不妨多些宽容

A-A+2015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评论

  一个北京大学生可能有这样的“标准”面貌:上网、睡觉和社交是他最主要的课外活动;看美剧、逛淘宝是睡前“功课”;“打DOTA、踢实况”成为每天最放松的项目。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课题组的数据证明:有74.67%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上网,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用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宅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可。

  一味的“宅”有很多坏处。比如调查显示,只有27.71%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一些体测数据也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主流社会似乎并不认同这种“宅文化”,前些年“网瘾少年”是一种边缘群体,而现在的“二次元人类”(“二次元”意指日文中的“平面世界”)也是一种相对封闭的亚文化。还有很多人认为,大学期间不接触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遇到人际关系问题。

  不过,课题组给出的中性定义,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宅文化”群体——“网络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宅”比另一些“宅”更有意义。前些天是世界读书日,有媒体从图书馆借阅量下降来论证大学生读书少了,这种论证忽略的是网络阅读的悄然增长,很多大学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已接近纸质资源。不少大学生也习惯于通过网络关注时事,一些网络话题的激烈辩论,展现出他们“接地气”的社会参与度。

  网络改变生活,当然也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姿态,“宅”并不是一个非好即坏的概念。比如,对大学生创业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好的平台,“宅”在网上似乎并不坏。而学习的概念也早就不局限于课堂,看看“知乎”、“果壳网”等知识类网络平台,就能明白大学生不仅通过网络提升自己,也能通过网络传播知识、影响他人。即便是运动,使用运动类应用软件,通过手机与好友分享运动记录,不仅是一种社交方式,也让运动变得更有意思。

  对“宅文化”多一些宽容,或许是理解和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合理态度。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总监:莫基新

运营总监:韦 锋

新闻总监:毛祖华

美术总监:陈 煜

新闻热线:18277195168

投稿邮箱:gxguilong@sina.cn

监督邮箱:1582012345@qq.com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免责声明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