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 袁夏岚 实习生 李艳芬)“这个月发现钱包里的钱总是莫名其妙不见,第一、第二次我都不敢肯定是小孩拿的,第三次我就不得不相信了。”最近,家长李女士(化名)怀疑是读初二的儿子小雨(化名)偷拿了家里的钱。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既担心又害怕,挑明了说怕伤孩子自尊,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不顾又怕事情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钱不见
妈妈发现
儿子私自拿钱
李女士称,今年10月初的一天,她买东西时发现钱包没钱了,“明明记得还有一张100元,怎么会不见了呢?”李女士很纳闷,但只是猜测是自己不知不觉花掉了。过了10天左右,李女士又发现钱包里面莫名不见了100元,回忆了近两天的花费后,她确定不是自己花掉的,但也不能确定是儿子小雨拿的。又过了大约10天,一大早起来发现钱包又不见了150元。在反复确认不是家里的其他的人拿了后,李女士不得不相信是小雨私自拿了。这令李女士既担心又害怕,他拿那么多钱去做什么?
李女士说,小雨正读初二,平时虽然贪玩,但比较听话,放学就回家做作业。李女士平时也会给儿子零花钱,完全没想到儿子会自己偷偷拿钱。
李女士不知如何处理,都说初中阶段的孩子比较叛逆,挑明了说他不承认怎么办?有了抵触心理怎么办?但是不让他知道家长已经发现了,他也许会继续想各种办法拿钱。
引热议
避免跟孩子
提“偷”这样的词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呢?“发现读初中的孩子多次不问就拿钱,怎么办?”记者在本报家长交流群“抛出”这个问题后,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
“孩子会不会是被社会上或者高年级的人欺负,被迫给钱?”、“是不是平常给的零花钱不够?”、“是不是想偷偷买什么?比如手机?其他同学有的,孩子也想有。”、“是不是早恋了?”、“是不是拿钱去网吧玩游戏”……家长们开始猜测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不管是哪种原因,家长们都认为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聊聊,但要避免用“偷”这样的词语。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也谈到处理孩子偷钱的方法。陈女士称,儿子读初中时曾因为网瘾而偷钱。“儿子经常不问就拿钱,我告诉他不许再有下次,可他还是不改,有时候我脾气急了就会责备几句。”陈女士表示,为了儿子的事情她头疼不已,一度觉得孩子已经变坏了。“后来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文章,意识到我和孩子的距离太远了,不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此后,陈女士下班就回家,对儿子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多上心,“最重要的是,一有机会就和他聊天,像朋友一样聊。慢慢地,他就戒掉了网瘾,没再不问就拿钱,上高中后心思就都放在学习上了。”
怎么教
不同阶段孩子用不同方法
对于孩子私自拿钱的行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呢?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教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叶发钦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对小雨的行为,叶发钦表示李女士应该找他好好聊聊,但方式一定要注意,第一次先不挑明他拿钱这个事,尤其不能把孩子的行为定性为“偷”,因为孩子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偷”。聊天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在什么方面需要钱。“第一次不挑明,但孩子已经知道家长发现了,却没有责备他,也知道不问而拿是不对的,孩子会在心里进行自我教育。如果第一次谈过后还再犯,那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可以开诚布公和他说拿钱这件事。”
叶发钦提出,对于同一个问题,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处理方式有差别。小学生对社会的评价还是以他利为主,发现问题当面说明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小学生能接受,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要面子”了,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叛逆,所以先是旁敲侧击地表明家长的态度,给他一个自我改正的机会,比较合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355青少年咨询台特约顾问李耕岩也提出,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不问就拿是不对的,但对于初中生,更重要的是关注他的感受,另外,因为处于十四五六岁的年纪,已经明白很多事情了,所以教育时道理可以说得更透彻些,而小学生,则要说得具体些。“但不管是何种方式,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