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玉林市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第一批107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是我市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玉林正全力构建“三域三系、五横两纵,九支辐射,多点保障”的玉林市现代水网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构建玉林水网,实现“伏波三江美玉林”的愿景。

  玉林自古就是一座滨水城市,与水结缘已千年。水蕴玉林,一部玉林的历史,就是一部桂东南大地水环境、水资源的发生演变史。

南流江水绕玉林城。南流江水绕玉林城。

  玉林因水而建藉水而盛

  在清朝光绪《鬱林州志》中的南流江图可以清楚看到,玉林是一个被众多大小河流簇拥的城市。玉林地处南流江三角洲上游,背靠大容山,左依云开山脉,右拢六万大山,因此,玉林盆地实为连接南流江和北流江水路交通乃至连通湘桂水路与北部湾地区的重要纽带。

清光绪《鬱林州志》中的南流江图。清光绪《鬱林州志》中的南流江图。

  从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鬱林州筑州城于南流江畔,玉林自此成为纵贯湘桂南北水路交通的中转站和桂东南物资集散中心。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重修鬱林州城记》对鬱林州城的形势和地位作了这样的评价:“鬱林为州,由岭以南亦一都会。南连雷化,至于琼管;西接廉钦,达于横山;为海道之蔽翼,桂林之藩篱也。地平广而无险,水纡回而不深。况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所赖以固者,城池而已。”因为古代玉林有丰盛的水,世代玉林人对水特别重视,注意改造和利用,于是有了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

  随着桂东南的不断开发,北流江与南流江水上交通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交通线的地位也进一步确立。明嘉靖《钦州志》详细记载了安南使者的归途:“安南入贡所过州县,差夫数百,多自桂林水路至容州,又自北流遵陆至鬱林,自鬱林州水路至廉州(今合浦)。”

  明清时期南部沿海经济全面开发的形势,尤其南流江、北流江联水陆路的中转地位孕育了鬱林城,并不断推动了它的兴起。直至今日,玉林成为桂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玉林应水而生,缘水而兴,藉水而盛。

  古运河遗址诉说传奇

  明朝时建设联通北流河南流江之间的古运河,是玉林历史上水利工程建设一件大事。

  西汉时,汉武帝进一步延伸开辟了官道“海上丝绸之路”:长江—湘江—灵渠—漓江—南下到达苍梧(今梧州市)—沿西江进入北流江—“陆桥”鬼门关—南流江—顺江南下合浦出海。这条路线东可至崖州,西可到交趾,南可下南洋,成为当时联通中原和南洋商贸物流的重要路线。

古运河遗址。古运河遗址。

  东汉建武十八年,交趾起兵,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马援大军的一支队伍由桂江下梧州,入北流江转陆路经鬼门关,在南流江边的茂林构筑“马援营”,并疏导南流江航道,输送粮秣。从此由灵渠沟通的长江流域至珠江流域的通道得以往南伸展至北部湾。

  南流江—北流江之间的运河在明朝开建。据明代《国榷》记载:明洪武17年(1385年),明政府仿效秦始皇建成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的做法,组织人手开挖一条联结南流江与西江的人工运河。具体路径是从玉林茂林镇开始掘渠,将南水引入西江上游北流镇圭江段。该运河全程10多公里,设有一座容山闸。可惜的是,这一工程只开挖了6公里左右因战乱便未再开挖。

  这条尚未完成的运河虽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但古运河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今天古运河遗址已成为会仙河公园的一部分,运河遗址上水光潋滟,成为一个见证历史的静态窗口,以独特的形态诉说着属于自己的那段精彩和传奇。

  筑坝凿洞 开锠抓鱼

  明清时期,人们利用后山区高低起伏的地形修筑塘坝,以蓄山洪、积雨水来解决水源供给。其中建于明代的雅桥江将军陂、狮子陂较为著名。将军陂位于雅桥江上游,始建于明朝,为福绵镇上枥、中枥、下枥、香山和仁东镇木根等村人集资所建。

  建陂之前,附近农民饱受无水耕种之苦。玉林曾有山歌唱道:“坡塘凝垌讲求雨,香山枥木望遮陂。高冲堡人听天旱,旱到几时就几时!”历经数十年的努力,雅桥江拦江围陂建成将军陂(雅桥水库的坝首),开挖渠道长20多公里,灌溉农田1.5万亩。对于这段辛苦的建陂史,民歌曰:“山高难测海难量,将军陂史长又长。血汗流干水冇到,禾苗枯死断肝肠。”

  之后不久,雅桥江边的上阳村和罗汉村民合力在雅桥江的将军湾修建了狮子陂,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问题。附近村民无不拍手称好奔走相告。有民谣颂:“阳罗两村团结紧,筑坝凿洞狮子滨;滚滚渠水穿村过,开锠抓鱼待家宾。”

  根据1934年《狮子陂合约》记载:“立订合约修筑狮子陂,……召集各村人等会议。”确定陂主负责兴工并立约共同管理:“欲兴筑塞,需款浩大,愿依前届章程,晒干风净交足水谷陆百石,议每稻收水谷米未派以前,先除修葺陂坝及圳等费。”

  《玉林市志》记载,明清时期雅桥江上游附近建有狮子、将军、罗汉、正阳、雅桥等5座沙土陂。其后修修补补一直使用到现在,成为目前雅桥江灌溉工程一部分。

  玉林治水成效全国瞩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治水为先”,一个个全面发展水建设、治理水环境的工程在桂东南大地陆续展开,给玉林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和希望。

  1993年编撰的《玉林水利电力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前期,修复了原有水利工程,兴建了江口、寒山等10多座中小型水库及雅桥江等3座水坝。其中雅桥江灌溉工程,建于1952年3月,为市内第一座中型水坝,也是当时容县专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和广西第二大水利工程。1950年建设的寒山水库是广西第一座小(一)型水库。之后多年连续奋战,全面进行水利“三网”(管理、灌溉、小水电)建设。上世纪90年代全市初步建成了7条水利网络,有效灌溉面积75.45万亩。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治水成效全国瞩目。

万龙渡槽。万龙渡槽。

  曾担任县级玉林市副市长的庞宏志是玉林水利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说,那个年代玉林水利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75年建设的万龙渡槽。万龙渡槽全长200米,高45米,主拱跨度126米, 这在广西属首创,是跨度最大的双曲拱渡槽,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设计的精巧,工程的艰巨,轰动一时,国内多个省区都派了代表团来参观。

  1978年玉林县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3个水利管理标兵县之一;198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5个水利管理先进县之一;1989年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101个水利建设先进县之一。市内的雅桥江、江口、寒山等多个基层单位,先后获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先后有5次全国性、10次全区性水利会议在玉林市召开。

  千年岁月流转,古风余韵依旧。现在玉林市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项目建设相继展开,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玉林水利建设进入新时代,“伏波三江美玉林”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