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7月9日电 作者 赵琳露 唐梦宪 “我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我就是要他们道歉,要他们赔偿。”今年九十岁的“慰安妇”韦绍兰称,她有生之年最大、也是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向日本讨回公道。
7月9日下午,记者在广西桂林市荔浦县新坪镇桂东村小古告屯见到了韦绍兰,老人头发花白,身材瘦削,提及当年老人仍能清晰地讲述那段经历。
1944年冬,韦绍兰与其他女子被抓到马岭镇据点充当性奴隶,在一间泥土砖房内度过了三个多月噩梦般的生活。后来,她乘机逃出据点回了家。
1945年8月,韦绍兰生下了儿子罗善学,他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公开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生下的日本兵后代”。
2010年12月,韦绍兰与儿子罗善学出席了在日本国会举行的亚洲“慰安妇”受害者听证会,并向日本政府递交了“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赔偿的请愿书”,但一直没有得到日本方面的道歉及回应。
如今,因为身份问题,年近七旬的罗善学一直单身,与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间土坯房内。
“他如果还活着,我还要找他算这笔账。”提到自己的“日本爹”,罗善学顿时激动起来,他说自己从小被村里人称呼为“日本崽”、“小日本”,饱受歧视,他不仅要为母亲、也要为自己讨回公道。
在离韦绍兰家不远的广福村,还有一位93岁的何玉珍老人,当年在日本扫荡时她被抓入据点充当了半年性奴隶,回来之后失去了生育能力。
在昏暗的厨房内,何玉珍老人静静地坐着,眼睛盯向一处。由于脑萎缩,老人近年已丧失了语言能力,目前生活主要依靠养子照料。
在荔浦马岭镇德安村沙子岭村一栋约占地两亩,被当地人称为“五空头”的房子是70年前侵华日军遗留的“慰安所”。据《荔浦文史》第八辑《马岭的慰安所》一文记载,一九四四年冬日军侵入荔浦后,在公路沿线乡村都派有驻军,负责组织运送物资和维护通讯,驻扎在马岭镇的日军负责从桂林运送食盐去柳州,共有两个队,三十多人。一九四五年春,驻扎在马岭镇的侵华日军占用当地一处居民家,成立“慰安所”。
当年的“慰安所”大院,如今两栋炮楼成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部分房子被村民拆除改建成了水泥房,还有一些被废弃或是用来堆放杂物。
荔浦县官方表示,当地目前正在对“慰安所”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记录,并拟在旧址上建立警示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力争在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