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不费一钉一铆造桥 侗族建筑绝技后继乏人

A-A+2014年3月14日08:23中国新闻网评论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杨强)不用一钉一铆造就一座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的桥梁,这是广西侗族人民特有的建筑绝技,但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吴永春在此间全国两会上呼吁国家加大保护力度,使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得以长久保存。

  侗族的建筑技艺被外人广泛共知的是其民族标志性建筑——侗族风雨桥,已经矗立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条小河上的程阳风雨桥,建于1916年,其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

  据有关资料介绍,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与石拱赵州桥、铁索泸定桥等齐名,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程阳风雨桥于198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木结构营造技艺也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吴永春说,程阳桥等侗族木构建筑技术世代以民间技艺口口相传,有着独特的建筑规模、形式、空间、功能,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工艺堪称一绝。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项绝技后继乏人,面临着缺失保护的困境。加之木构建筑不防火,容易被现代砖混建筑所替代,其延续存在危机。

  他说,侗族木构建筑工匠对这个建筑工艺的传承具有主导性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传徒继”是侗族建筑工艺技术的主要传授方式,而优秀的工匠不断老去,侗族年轻人对这项技艺接触甚少,保护侗族木制结构建筑传统工艺技术的蓝本——优秀的工匠,迫在眉睫。

  吴永春认为,新技术的出现,给侗族木制结构建筑艺术的传承提出了新课题。他也提出,在保护传承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多媒体,开辟出一条学习的新道路,有效实现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全息化。

  吴永春表示,几千年至今的传授过程,说明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除应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外,还应沿用传统的“师传徒继”的传承方式,通过针对木构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开办培训班,保证侗族建筑绝技后继有人,使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得以长久保存。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