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构建跨平台数据管理机制 实现环境数据互通共享

A-A+2014年1月14日02:09环境保护部网站评论

  系统实现哪些跨越?构建跨平台的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10多年来,一直在广西环境信息中心工作的黎一盈主任,参与和见证了广西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历程。“现在我们终于实现了所有的子系统同在一个大网络中运行,所有的数据信息同在一个数据中心交换,所有的业务处室、单位同在一个大平台上办公。” 黎一盈欣慰地说。

  如今登录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和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一个以广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决策指挥龙头,以自治区、市、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管业务为支撑,以全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环境在线(国控、区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为基础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框架顶层设计示意图,展现在记者眼前。

  随着鼠标移动,在系统大平台中,广西环境保护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数据中心、网上申报子系统、污染防治管理子系统等20多个子系统逐一呈现。

  一旦企业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超标,数据就会自动显示红色,并提示环保部门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处理。“这就是我们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开发的‘超标事件调查处理管理软件’”,工作人员讲解说,“一旦发现超标排污情况,系统可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自动调度责任部门开展现场监督执法。”

  黎一盈告诉记者,目前所有的环境信息数据都进入一个数据中心,用一张图将各种环境管理要素集中起来,统一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实行分布式信息的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针对数据采集、环保业务、信息应用等,按照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全面规范,依托数据中心协同和共享,以达到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融通性。

  同时,各业务子系统采用了既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技术处理,使业务程序和工作职能互不干扰。子系统之间设定接口,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业务关系的一致性,实现业务流与公文流关联。

  黎一盈还介绍说:“所有的数据都是互通的,各系统都能调用所需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各子系统独立维护自身的数据,并共享其他子系统提供的数据。”

  当谈起信息化给广西环保工作带来的改变时,黎一盈坦言,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广西“环境管理转型”,将环境保护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低调为高调、变防守为进攻、变孤立为协同。

  “以前,环保系统上下级之间掌握的情况、数据等信息不对称,可如今环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很多,各级环保部门同步掌握排污监控数据,我们协同作战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环境应急中信息化威力几何?实时传输数据和图像,快速联动应对突发事件

  企业排放污水如何计量?环保部门怎么监管?曾经,环保部门疲于检查,企业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而信息化发挥了其准确、高效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快速、联动地应对突发问题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对企业监管实现了看得见、说得清、行得通。

  为遏制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态势,确保环境安全,广西环境保护厅将2013年确定为环境安全年。这一年,环保厅组织对“高风险、易出事”的酒精、淀粉、制浆造纸等企业进行突击检查。

  在前后3次行动中,指挥中心共投入了视频会议系统、海事卫星电话、环境应急监测车载3G视频、信息中心的3G回传设备及移动手机终端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开展工作。

  无论是指挥中心,还是14个分中心的领导、专家,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突击检查组通过信息化设备传回的现场检查画面;第一时间听取检查组的现场情况汇报;第一时间指挥检查组开展后续行动。

  而现场督查组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现场画面传回指挥部,实现实时互动通信。再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达到全区14个指挥分中心。在指挥部,可以实时了解现场检查情况,专家也可以就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指导。

  环境安全年的3次行动,可以说成功地检验了全区环境信息化建设能力水平。环境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投入使用,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整个行动的开展,同时也是广西环保工作向信息化、精细化管理转型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此外,广西还建设完成了核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是国家核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公共应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广西核应急响应指挥、维护指挥体系运行、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启动应急预案等职能。

  在指挥大厅,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告诉我们,今后坐在大厅里就可以直接观看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站的运行情况,可以随时远距离指挥核电站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信息化如何助力海洋监管?打造“海洋千里眼”,建设海上自动监测网络

  环境信息化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手工采集环境信息数据的监管模式,实现了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

  结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沿海地区经济布局的实际,广西环境保护厅建设完成了16个海水自动监测站,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海上自动监测网络。

  通过涵盖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3市海域16个海上自动监测站的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对水温、溶解氧、pH值等12项指标的监测,部分浮标还能实现对气温、风速、风向、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参数的监测。

  这一监测网络填补了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的空白,实现了对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和赤潮等海洋灾害性污染事故的预警。

  “这些海上自动监测站分为A、B型两种, 能监测水温、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其中两个浮标上安装有气象监测仪,气象参数采集间隔时间为每15分钟1次。”在广西海洋站监控中心,蓝文陆博士打开大屏幕向记者介绍。

  “千里眼”具体是如何工作的?据介绍,自动监测站具有数据存储和无线传输功能,其监测数据首先通过中国移动网络传输到移动基站,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将监测数据传输回监控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控。

  水质异常时,通过“千里眼摄像系统”,可以每分钟拍摄1次水质情况,及时传回监控中心,用以准确判断水质情况。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说:“这些浮标就像‘海洋千里眼’,时刻通过计算机联网系统监测海域的水质情况,不但可以提前3天预报赤潮发生,其他污染事故一旦出现也能及时发现。”

  在近岸海域建立环境监控与预警体系,广西实现了对海域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提高了近岸海域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不难看出,信息化使广西环保充满生机与活力,用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厅长黎敏的话说:“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广西环境保护的未来。”

  借着环境信息化大发展的东风,广西正一路前行。

[上一页] [1] [2]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