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龚文颖 贾经纬)“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这一举措,要求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按照要求,我区一些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或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去行政化”。这无疑牵动了“体制”内外的各方神经——“去行政化”会带来什么变化?没了行政级别,工资待遇是否有浮动?职工怎样晋升提拔?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广西事业单位改革走过10余年
据介绍,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先后着手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试点。自2000年以来,广西先后制定印发了近30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并陆续开展各方面改革工作。
根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外公布的情况,截至2011年底,我区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完成了岗位设置工作,91%的事业单位实施聘用制度,签订了聘用合同;2012年底,有改革任务的108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全区14个市均出台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对其它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事业单位普遍仍具行政级别
虽然改革正在进行,但我区不少事业单位仍然参照机关单位,具有相应行政级别。例如广西大学官方网站上,一名副校长的职位后备注着“正厅长级”;而根据2009年实施的《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自治区、市、县(市)分别直属的中等职业学校相对应正处至副科的行政级别。此外,一些医院、科研机构也都有相应行政级别。区内某大型医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透露,他所在医院行政级别为正处级,但近年来,医院领导在努力向上级部门申请提高行政级别至副厅,原因是“为职权、身份和待遇作考虑”。
单位员工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去行政化”的要求之前,我区少数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时,已完全或不完全取消了行政级别。可以说,这是尝到“去行政化”滋味的第一拨群体。
李先生供职于自治区一家建筑设计类事业单位,2007年实行改企建制后,单位变成了民营企业。原来的处级、科级等行政级别完全取消,部门负责人换成“经理”头衔,实行“项目制”,完成一个项目赚到的钱,按职称、业绩等分配工资奖金。
“企业改制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业绩大幅提高。”李先生说,改制前,单位每年的业绩按2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改制后的“项目制”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业绩一年翻了三四倍。与他同在一家企业的李女士也介绍说:“以前单位每年要上缴三四成利润,改制成民营企业以后,自留的有九成,员工每人拿到手的奖金也多了。”
但对一部分人来说,改制带来的并不只有甜头。李先生坦言企业受到冲击最大的要数“老职工”——特指年龄大、工作年限长,但专业技能和职务都不高的职工。由于企业实行“职称+业绩”收入分配制,这些“老职工”在专业技能上拼不过年轻技术骨干,也没有行政管理经验,改制后的收入反而比之前少。根据该企业一些职工透露,“本来靠着工龄长和平均分配,拿的钱差不多,现在只有年轻人收入的大半左右”。
记者了解到,我区各级人事部门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曾打算设一些彻底“去行政化”的试点单位,但多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在一家单位遭到了部分职工的“抵制”——待在“体制内”,不愁没有业务,改制之后一切靠市场化运作,心里没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