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鹿寨县中渡镇榜上有名。这个荣誉让本地人颇感骄傲,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渡有更多的了解,本文从以下几个侧面进行阐述,以飨读者。
中渡古城概况
太远久的历史暂且略去,让我直奔主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中渡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把抚民厅更名为中渡县。1951年,中渡县与雒容县、榴江县合拼为鹿寨县。
中渡是个秀珍小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依山傍水而建,周边有护城河,筑有三米来高的城墙(现存城墙仅几百米),有四个坚固的闸门和碉楼,可谓固若金汤。周边凡有沟河的地方都建有石拱桥,如马路桥、狮子桥、波村桥、大伦桥、朝阳桥等,最有名的是中渡大桥,建于清初。后来一连七天七夜大雨,洪水来势汹汹,把这座造形优美的桥冲垮了,现在河边的几棵大榕树是在两岸残存的桥墩上长出来的。古城通往外地的道路上都有凉亭和贞节牌坊,如石墨村的牌坊,波村凉亭,老新街的街头牌坊,造型雄伟,上书着《岚光万里》。
自给自足的经济
麻雀细小,肝胆齐全。1941年中渡新街开市。在此之前,老街的武庙、戏台周边是当时的文化、经济、娱乐中心。老城工业有木匠铺、打铁铺、银匠铺、纺织印染行业。大家偶尔见到像元宝式的石头制品叫踩石,作为染布用的。讲到银匠大家可能有些生疏,当宝贝外甥对岁时外婆要送很多金银首饰给他,把外甥打扮得银光闪闪,琳琅满目,漂亮极了。
中渡的商业很繁荣,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纷纷前来经商,当时有江西、湖南会馆,现仅存粤东会馆。本地人张管带(张德龙)的长子张仲华经营的当铺很出名,有一座七层的高楼,可惜当年被日本鬼烧毁了。
大码头两岸有几十艘船,平时打渔为生,接到运输任务,便扬起风帆顺着洛江向旧街驶去,返回时结伴而行,互相帮拉纤,喊起号子,既欢乐又有趣。
中渡的农业也较发达,周边有黄腊、马安、朝阳、长盛等米粮川,所产粮食供当地人食用绰绰有余。
丰富的文化生活
每逢年节时候,古戏台都有文艺演出。有时请桂林戏班,有时是当地的国乐社演出。他们所唱的是《郭爱打金枝》《辕门斩子》《三气周瑜》《孟良搬兵》《平贵回窑》《四郎探母》《三英战吕布》《狸猫换太子》等剧目。记得每当正面人物出场都爱唱:天有道定然是风调雨顺,地有道必然是五谷丰登,国有道定出那忠臣良将,家有道定出那孝子贤孙。
还有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叫做过街蹓,也叫“喊干板子”。每逢月朗星稀的晚上,老艺人刘引生、牢丘、潘振昆等在洋琴、长啸、檀板、二胡、渔鼓的伴奏下,沿着大街小巷清唱《贵妃醉酒》《陈姑追舟》《金莲调叔》《骂玉郎》《日落黄昏》《宝玉哭灵》等传统剧目。那悠扬悦耳的琴声,如歌如诉的唱词唱腔,多么动听啊!他们演唱的东西都是劝世文学,绝不是诲淫诲盗的东西。当地群众在这种优秀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是非观念明确,忠厚老实,道德情操高尚,人们友爱和睦。老人们常说:“关起四闸门都是一家亲。”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好,刑事案件很少发生。
民俗瑰宝有韵味
中渡民众有句歇后语:五月二十八——有看。五月节是当地第二大集体节日,历时十天左右。届时有龙船比赛,抬神游街,文艺演出,武术比赛,美食节等。这些活动大家在电视上有所了解,本文不赘述了。
每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节,从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里的群众乐不可支。元宵的当天早上便有狮子队来通知:恭喜发财,今夜有龙来。各家各户便自动做好相应的准备。届时烧香、燃烛、张灯结彩,堂中放有糖果、红包招待客人。晚上七八点钟活动开始了,狮子先行,龙灯跟后,接着便是抬阁、挺马、骨牌灯、大小脸、纸扎的鲤鱼等。锣鼓铿锵,鞭炮齐鸣,口哨声响彻夜空,烟雾弥漫。在龙珠的逗引下,龙不断上下翻滚,左右摇摆,小孩在龙身下来往穿梭,祈求消灾纳福。住家互相攀比,看谁的炮仗放得多,欢乐的场面,一派太平景象。
旧时中渡有个体育场,在现在的凤凰酒家、粮所仓库一带。广场南面有舞台,抢花炮、武术比赛就在此举行。平山大阳社八,中渡六末、马安、黄腊及城中都有武馆。比武时有个节目叫鲤鱼跳龙门,太惊险了,一个篮球圈大小的铁环,四边安有四把锋利的钢刀,放在八仙桌上。表演者从远处跑来,一个跳跃飞身穿圈而过,观众都为他们捏一把汗。飞三叉也危险,还有用五尺棍对打,有双人棍,四人棍,八人棍,高潮时让人眼花缭乱,应不接暇,水泼不进。当然他们有固定的套数。
还有狮子摘红包,赞助者把大红包高高挂起,摘包者采用叠罗汉式把包摘下,引得红男绿女哈哈大笑,不断喝彩,报以热烈的掌声。
关于三块横匾的传说
旧戏台前面的檐下有一块横匾上写着“观今鑑古”。此匾含意深刻,它是文化阵地。常言道观今宜鑑古,无古不成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怎样待人接物,也是尊孔的象征。据说孔夫子的母亲在生他的前夜梦见麒麟献彩,戏台前面两根大柱子上就雕刻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麒麟。
城隍爷宝座前的横匾是“高泽庇荫”。据说光绪年间北京故宫失火,太和殿(金銮宝殿)旁虽有两个大水缸,用完所存的水都无济于事。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天空中来了一个打着灯笼的神爷用神扇搧灭了火。后经皇上查实是来自中渡的城隍爷名叫显佑伯,为了表彰他的功劳,皇上用御笔钦点此匾送给他。
武庙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横匾是“神公止戈”,颂扬的是“羲承汉室三分鼎,熟读春秋一部书”的关公,人们对他崇拜和敬仰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编成歌词来歌颂他:五月比古是端阳,红脸黑须关云长,过了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斩蔡阳。
丰富的文化遗产
漫长的岁月中,中渡出现了很多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光是梁立亚(中渡人,新桂系第四集团军总部编训处少将处长)就写有800首诗,由于年代远久无法找到了。
中渡香桥的风景优美,是大家公认的。较全面的八景排律诗是:西嵋烟雨起蒸台,独秀山色一门开,响水瀑布供渡酿,香桥洞内似仙般。鹰嘴尖来添异景,东坪春讯报祥栾,龙潭应月轮旋转,马腰石翠湧雪滩。
前清秀才,日本留学生,同盟会会员陈宝轩(中渡人)写有独领风骚的诗句:西嵋秀镇台凌空,风起鹰扬间气钟。白塔仙翁劳蝶梦,南潭赤鲤快登龙。雷惊瀑布三千浪,霁后岚横十二峰。微持麒麟山有色,擎天一柱起鸿蒙。
至于专门歌颂香桥的诗更多。
光绪20年(1894年)中渡讯防主任赖进陛游香桥时写到:“香桥峒内有神仙,到此惊凝别有天!桥上逍遥唯野叟,河边游玩打鱼船。蟠桃倒吊千秋在,石径藤盘四壁悬。樵子扒山身已倦,归来犹向竹林眠。”
1947年,中渡小政客刘策华等聚会时写到:“揽胜搜奇不觉遥,溯源廿里到香桥。峰恋环绕成佳境,泉水潺缓激乱礁。摘去蟠桃留旧迹,低徊台径绝尘嚣,浮沉宦海空烦恼,此际方知百念消”。因其仕途不畅,发点牢骚,情有可原。
以上二诗提到的蟠桃,1944年因避乱国民党军有一连驻扎在香桥内,他们用机枪点射打掉了蟠桃。
老县长吴狄,袁采芝、潘文经(著名画家,以画梅著称)、韦晓萍(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编辑,柳州诗词学会会长)、阳运龙(大老板阳立云之父)、梁寿笙、梁立亚等中渡人写的诗词也很多。
久盛不衰的庙会
庙会上城隍巡城
每当皇恩浩荡,社会太平,人们安居乐业的时候,中渡的民众都喜爱举行各种有益的活动,以此来纪念祖先和自己崇拜的神灵,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歌颂现时的美好生活。
2005年5月,中渡人仅用两月的时间踊跃捐资,积极参与,把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武庙修茸一新,重塑神灵金身,开展活动。
从那时至今,人们把庙会和美食节结合起来,越办越红火,影响力越大。
这里的活动外人很少察觉得到。因为活动从凌晨开始。人们抬着全猪全羊来摆贡,届时锣鼓喧天,香烟缭绕,鞭炮齐鸣,灯火通明,人山人海,好一个热烈的场面。
庙会办得如此盛况空前,原因有三点。一,群众热情很高,积极参与;二,以阳立云等为首的几个大老板大力支持,慷慨解囊资助,只要家乡父老欢乐,花点钱在所不惜;三,最主要的是县府、乡镇领导、社区负责同志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所以活动才办理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其他点滴
西嵋山上的炮楼修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据说是防御太平军的进攻而建的。
中渡北街通往青山里的街口处有一个像宝塔式的建筑叫字纸炉。旧时街民对于文字是很珍重的,谁把字纸丢有地上会受到指责,于是每天派人收拾起来于炉内焚烧。
最痛恨的是那东洋鬼子,他们溃败时把中渡40%的房屋烧毁了,而且被烧的是最好的房子。第二个让人痛心的是十年浩劫,“小将们”把那些艺术含量高的东西都破坏了,包括戏台、石狮子、城隍爷、关公都被毁掉,如今荡然无存。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易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