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游在柳州>正文

神仙洞府里的奇瑰异宝

A-A+2015年5月11日09:52南国今报评论

  自古称为中国道教“洞天福地”的真仙岩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城郊,至迟从唐代起已是风景观游胜地。岩中的老君石像纯出自然,宛若天成。北宋时太宗颁御书、赐名“真仙”于前;南宋状元张孝祥题刻“天下第一真仙之岩”继后,“洞天福地”之名胜更是名传遐迩。

  曾经的题刻渊薮

真仙岩全景(民国时期)真仙岩全景(民国时期)

  真仙岩曾是题刻渊薮,摩崖遍壁,碑碣林立。年代最早有唐代沈煜的“清奇山水”题铭。宋太宗亲颁“御书”一百二十轴藏于洞内,敕封岩名“真仙”。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融州有灵岩真仙洞,世传不下桂林”之赞。乾道元年(1165年)七月,张孝祥出任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至融州题刻“天下第一真仙之岩”于岩中溪流之上,明代杜琼《灵岩》诗有“所以张孝祥,品第名益崇”之句。民国《融县志》“名胜”记载:“自北宋以还,恒为名流硕彦迁客骚人屐齿必经,蕞尔仙岩,且邀宸赏,其概况可知。”文化风气的兴盛,从摩崖碑刻大量出现得到印证。宋太宗题刻、司马光《家人卦辞》《布衾铭》等,都是宋代君臣书法名作。《元祐党籍碑》事关宋代党争,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融州老君洞图》等图雕,堪称艺术名品。1937年,军政部兵工署第41兵工厂由广东石井迁址洞内(至1939年迁往贵州)期间,地方人士因战争形势紧张而成立护碑理事会,将一部分碑石移出他藏。后以事隔久远,藏存之处无法确定踪迹。20世纪60年代普查、广西博物馆藏拓片资料反映,真仙岩共有石刻136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97件,元代12件,明代19件,清代4件,民国时期3件。据《融水苗族自治县志》“名胜”记载,“文革”事起,“老君洞遭到大浩劫,亭台楼阁被毁,洞内自然景物和百余尊塑像被破坏殆尽。60年代未,在洞内建军工厂,一批珍贵碑刻被埋入地下。”除当时地方人士移出《元祐党籍碑》《融州平瑶记碑》之外,民国《融县志》记载的“三清殿、罗汉堂、景滁亭、超象台诸胜”及老君石像等天然景观毁尽,夷为平地。现存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20余件,是因处于岩间溪流、或崖壁高悬之处而幸存。如今的空阔岩厦,可谓空空如也。

张孝祥“天下第一真仙之岩”张孝祥“天下第一真仙之岩”

  徐霞客岩居十三日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二十五日抵达真仙岩。居岩中十三日,这是他旅行生涯的罕见之举。《粤西游记》记融州行程万余字,而述真仙岩山光水色、石刻题刻的就有五千余字,笔墨之多,也是少见。自古以来对真仙岩厦描摹的细致真切,徐霞客是前无古人,也因景观被毁而绝无来者。

真仙岩前的溪流,尚存徐霞客笔下意趣真仙岩前的溪流,尚存徐霞客笔下意趣

  峰转溪回,始见真仙洞门,穹然东北高悬,溪流从中北出,前有大石梁二道骈圈溪上。越梁而西,乃南向入洞焉。洞门圆迥,如半月高穹,中剜一山之半。其内水陆平分,北半高崖平敞,南半回流中贯。由北畔陆崖入数丈,崖叠而起,中壁横拓,复分二道。壁之西有窍南入,而僧栖倚之;壁之东南,溯溪岸入其奥扃,则巨柱中悬,上缀珠旒宝络,下环白象、青牛,稍后则老君危然,须眉皓洁,晏坐而对之,皆玉乳之所融结,而洞之所以得名也。其后则堂皇忽嫱,曲户旋分,千门万牖,乳态愈极缤纷,以无炬未及入。其下则溪汇为渊,前趋峡壁,激石轰雷。(其隔溪东崖,南与老君对者,溪上平耸为台,后倚危壁,为下层;北与僧栖对者,层阁高悬,外复疏明,为上层,但非鹊桥不能度。)后覆重崖,穿云逗日,疑其内别有天地。

  在这十三天里,徐霞客对真仙岩间以及刘公岩、老子山、玉华洞等处景观一一详细考察。岩居之时,又抄录、或拓取摩崖碑刻拓片。古代石刻名品的传播,拓印为重要方式。传拓过程的艰辛,徐霞客日记有生动记述。霞客苦心孤诣搜览名碑,因梯滑坠岩“眉膝皆损”,拓片被揭去“不胜怅怅”,拓碑而“运木横架”,为拓本“剜污补空,竟日润色之”,这正是古代文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写照。

  真仙岩的珍贵石刻大多已被毁损沉埋,所幸民国年间集中的墨拓存留于世。1935年1月,胡适应新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邀请,有广西之行。对于古迹名物,曾有感而言:“广西现有博物馆,设在南宁。我们盼望馆中诸公能作系统的搜访,将各地的古石刻都拓印编纂,将来可以编成一部‘广西石刻文字’,其中必有不少历史的材料。”(《胡适日记》)。抗战时期,广西省政府因顾虑战争对文物的损坏,于1940年起由林半觉先生负责进行大规模的拓印:“蒐讨广西石刻拓本,筹编广西石刻志,冀存一部粤西史迹,六年来获墨拓一千八百余种,凡三千余帧”。所幸墨拓得以保存,否则真仙岩的石刻珍品,不仅不能见其面貌,且不能知其名目,遗憾又何止是徒唤奈何。

  极可重视的文献价值

南宋《融州老君洞图》南宋《融州老君洞图》

  真仙岩的珍贵石刻大多已被毁损沉埋,所幸民国年间集中的墨拓存留于世。1935年1月,胡适应新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邀请,有广西之行。对于古迹名物,曾有感而言:“广西现有博物馆,设在南宁。我们盼望馆中诸公能作系统的搜访,将各地的古石刻都拓印编纂,将来可以编成一部‘广西石刻文字’,其中必有不少历史的材料。”(《胡适日记》)。抗战时期,广西省政府因顾虑战争对文物的损坏,于1940年起由林半觉先生负责进行大规模的拓印:“蒐讨广西石刻拓本,筹编广西石刻志,冀存一部粤西史迹,六年来获墨拓一千八百余种,凡三千余帧”。所幸墨拓得以保存,否则真仙岩的石刻珍品,不仅不能见其面貌,且不能知其名目,遗憾又何止是徒唤奈何。

  胡适考察广西古代石刻时曾说“此类古代名人题记,往往可供历史考据,其手书石刻更可供考证字画题跋者的参考比较”(《胡适日记》)。石刻为初始文本,可校勘异文、讹误,或补史迹之遗,或勘定史实,或提供互证。晚明史学家张岱在《史阙》自序说:“余于是恨史之不赅也,为之上下今古,搜集异书。每于正史世纪之外,拾遗补阙,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石刻文献的价值,也可如所言。

  图雕艺术之窟

宋太宗御书“颐堂”碑宋太宗御书“颐堂”碑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宋太宗的“西江”、“颐堂”、“瑞云”、“精忠”等“御书之宝”刻于岩中。边僻之地“且邀宸赏”,真仙岩观游之风更盛,景观建筑也彼此兴构。岩虽以道家“洞天福地”得名,然而却是众神云集,不拘一格。嘉祐五年(1060年)《新修五百罗汉佛像记》称真仙为“一郡之胜概,甲于广西,岁有令节,倾城聚赏”,因欲使“来赏者有所瞻仰,以发善心”,而“募众僦工,创五百罗汉入佛相”。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甲午毛恕刻《孔子像并赞跋》,由“八桂诸葛应杰”主持绘刻咸淳七年(1271年)《元皇大帝像并记》、咸淳八年《老子像并赞跋》(此石有刻工题名“周聪囗镌“)、咸淳年间《北斗七元星像》。这些事涉佛、道、儒以及民间俗神崇拜、精美绝伦的艺术妙品相继雕镌于洞天府内,从社会、政治、民俗、艺术多方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文化兴盛的迹象。

南宋《老子像并赞跋》南宋《老子像并赞跋》

  《徐霞客游记》提到拓取的“《老君洞图》”即《融州老君洞图并赋》,更是自然景观艺术化的铭心绝品。此图刻于宋淳祐五年(1245年),长140厘米,宽83厘米。楷书,甘应龙撰,甘有彦重镌。原石已毁。墨拓本虽久历岁月,然景观之美,刻绘之精,视之悦目,感叹再三。(刘汉忠)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