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似乎是一种专为审美而生的树,它不成材,也不结果,最大的用处似乎就是用柔软的枝条编织柳条筐。它不似松柏那般凝重,也不像竹子那般清逸,更没有桃李那么秾艳多姿。但是,却没有一种植物能如柳树所具有的意象那么繁复,那么反差强烈。它可以属于浪漫的文人骚客,也可以属于浮浪的青楼女子,还可以属于隐逸的高洁之士。它可以用于送别,可以用于传情,也可以用于明志。
柳江边的柳,苏堤的柳,隋堤的柳,灞桥的柳。柳宗元的柳,杜甫的柳,柳永的柳,姜夔的柳。在唐诗宋词、曲赋小品中,在许多场合及特定的背景下,柳树都象征着炎黄子民灵魂深处的柔顺和浪漫气质。当人们难以直面严峻现实的时候,柔软的柳枝就成为了最好的情感传递。如折柳送别,郑重其事交付到亲友手中的那支柳条,就承载了离别的所有哀怨与痛苦。
用柳来咏寓离别,始于《诗经》时代,被认为是《诗经》中的最佳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一个出征的士兵深情地回忆起家乡的春日时光,丝丝垂柳随风摇曳的美丽场面。“依依”一词,既生动勾勒出了柳的轻柔形态,也衬托出了现时“雨雪霏霏”的苦况。经此发端,千百年来,柳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所歌咏。当读到周邦彦的“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怎能不令人心生惆怅?至于再读到姜夔的“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便几欲掷书而起了。
柳和别的树形态不一样,难以形成茂密的树林,枝叶也难以遮天蔽日。曾经有外地的朋友问我,柳州怎么不选柳树作为市区的道旁树,而是选了小叶榕作为市树,这岂不是有负于“柳州”这个美名吗?其实这就是不谙柳的美学品质所造成的误解。柳树只能是在长亭外、在堤岸边,翠翠青青,各自岸然独立,难以起到遮阳庇荫的作用——柳是树中的自由主义者,其使命,是从事超然于物界的叙事。
柳树的这种落落难合、不易为伍的特出形态,与卓然独立的隐士有几分肖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弃彭泽令的官位之后归隐田园,就在门前栽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世人皆以菊比拟陶渊明,其实柳又何尝不是高洁的象征?到后来,吕温以诗谑笑友人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管依然在,千株柳拂天。”也为柳树的这种冲淡闲远的意象提供了相关佐证。
中国文化中,娟逸的柳树还具有女性意象,又多具贬义,暗指风月女子。如残花败柳,眠花臥柳。兴许是取柳絮轻浮、随波逐流之故。在这种语境下的柳,透着一股糜烂的气息,肉感而不祥。然而就如韩翃在《寄柳氏诗》中所写:“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若是以一种悲悯的眼光看待,或许又会多少有些理解,在男权社会里,一个稍具姿色却又没有自主权的女人,命运是如何的悲哀多舛。
水边杨柳绿烟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柳树所诠释出的文化意象,以及标定的符号化生活,只有来到了柳州,才会有着更为直观和真切的感受。因为在柳江边,那冬季依然长青的柳树,就是这座城市仍在续写的史诗。(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