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人物>正文

遗忘的逍遥楼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4月10日 15:26【评论0条】字号:T|T

  逍遥楼进入研究视野,与东西巷有关。与一群朋友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东西巷的历史时,默默沿着桂林城的历史痕迹走进唐朝,唐朝那座颇具盛名的逍遥楼,不经意间便进入视线。

  开始,只是兴奋。后来,却是层层的惊喜。

  追溯逍遥楼的历史,或许应该从桂林城的建城史开始。

  桂林城最早的筑建者是一位陕西籍的官员。

  桂林的历史,不应该忘记这位官员。

  这位官员就是在民间颇具神话色彩、《西游记》中托塔李天王的原型——— 首建桂林城的李靖。

  “唐武德四年(621),李靖出任桂州总管之后,便着手营建桂州城。他选取漓江西岸、独秀峰东南,约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作为筑城的中心,开始了唐代桂州城的第一次营建。李靖此时修筑的桂州城又称衙城、子城,是官署衙门的所在地。”这是《桂林通史》(钟文典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对桂林城最早建筑的记载。

  李靖(571—649),字药师,唐武德四年(621)受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关怀下层百姓,他到州县,访贫问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义,远近欢服”……他在桂林期间,还首创桂州城,后称子城,亦称衙城,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开腾仙、东江、静江、顺庆四门;修建庆林寺、榕树门,开桂林城池建筑之先河……桂人有感李靖德政,宋绍兴二年(1132)于七星山北麓寻源桥畔建李卫公庙祀之。

  当年的“李卫公庙”,就在如今七星公园附近的六合圩。如今的六合圩,源自宋朝桂林百姓自发前来李卫公庙“祀之”而形成。

  另外,桂林平乐县三江口的令公庙,传说也是当地百姓为感念李靖的德政而兴建,至今香火旺盛。

  从人到神,李靖只是因为他主政一方多为百姓利益和当地长远发展考虑,而被后世纪念。

  唐代的桂林,在李靖的治理下,素有“小长安”之称。《全唐诗》中张叔卿的《流桂州诗》一诗的记述就是例证:“莫问苍梧远,而今世路难;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

  历史是公正的。一任官员只要为一座城市真正作过贡献,这座城的百姓会以他们的方式感恩那些官员。同样,一任官员伤害过一座城市,这座城市的百姓也会记住这样的官员,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而已。

  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和光启年间(公元885—887),蔡袭和陈可环各修筑外城和夹城一座,城墙周长达数十公里,城内分政府区、居民区和商业区等。这时的桂林已初具规模。

  “夹城:从子城西北角二百步北上,抵伏波山,沿江南下,抵子城逍遥楼,周回六七里。……增崇气色,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是桂林城建筑史上最早明确“逍遥楼”在唐代“夹城”上的文献。

  莫休符,广东开建(今属广东封开)人,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写作《桂林风土记》。按今天的话说,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应该是桂林最早的“旅游攻略”书,给桂林留下许多“历史细节”,而中国历史历来最缺的恰恰是“细节”。

  关于逍遥楼究竟建于何时?现存的文献中均没有确凿说明,包括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

  史学界的缺位,致使我们追溯逍遥楼的建楼时间时,如今只能从唐人的诗词中发现“蛛丝马迹”。

  逍遥楼是唐朝官员抵达桂林后必登临之楼,且让我们循着诗人们留下的痕迹去寻找“逍遥楼”的建筑史吧!

  唐朝最早写逍遥楼的诗人,应该是宋之问。

  登逍遥楼

  (唐)宋之问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这是第一首明确在诗中提及“逍遥楼”的唐诗。

  宋之问的《登逍遥楼》写于公元711年。

  据此证明,逍遥楼至少应建于公元711年前,并且此前就叫“逍遥楼”。

  唐武德四年(621),李靖开始着手建筑桂林城的“子城”。

  唐大中年间(847—859),蔡袭修筑桂林城的“外城”。

  根据三个时间推断,逍遥楼应该建于李靖建筑桂林城的“子城”的时候,时间应在公元621—711年之间。

  登逍遥楼一年后的先天元年(712),唐玄宗即位,宋之问被赐死在桂林。宋之问在桂林的时候虽短,却为桂林逍遥楼留下两首诗,如果不是他的两首诗,关于逍遥楼的疑问或许更加难解。这两首诗,一首是《登逍遥楼》,另一首是《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遥楼》——— “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春。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投刺登龙日,开怀纳鸟晨。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

  “晦节”是唐代的节日名,在正月最末的一天。晦节宴请是唐代的习俗。王都督是当时桂林的地方军事长官。这首诗是写宋之问陪王都督在逍遥楼请客吃饭的一次活动。诗中透露几个信息,当时的逍遥楼应该是达官贵人宴请重要客人的场所。楼下是清澈的漓江水,远处群山相映,想想当年在逍遥楼请客吃饭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难怪宋之问吃完饭后,会忍不住赋诗一首。

  今天的桂林人对宋之问知之甚少。

  在这里,不妨多说一下宋之问此人。或许,他的悲剧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迪。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山西汾阳人,一说为弘农(今属河南灵宝)人。史料记载,宋之问“仪貌伟岸”、“能言善辩”,年轻时就负有盛名,擅长五言诗,在当时的诗坛上极为有名。

  武则天当政时,任命宋之问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一次,武则天游龙门,要随去的文人们赋诗助兴。左史东方虬最先完成,武则天很高兴,立即赐他一领锦袍。接着,宋之问的诗也写成了。武则天看了宋之问的诗,称赞不已,嗟叹再三,认为宋之问的诗比东方虬的诗强多了,锦袍不该给东方虬,于是令人把给东方虬的锦袍转赐给宋之问。这件事,让东方虬很没面子,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武则天对宋之问才华的欣赏。

  其时,权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受武则天宠幸。宋之问与沈佺期等极力巴结张氏兄弟。张易之所作的诗,多数出自宋之问等人。中宗李显即位以后,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被谪泷州,不久,逃回洛阳,躲藏在张仲之家。恰在这时,武三思当权。张仲之与王同皎密谋要杀掉武三思。这事被宋之问知道后,宋之问即命他的侄儿冉祖雍去告密,以期邀功请赏。因为出卖张仲之,后来武三思提拔宋之问做了鸿胪主簿。但宋之问也因此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或许,因为深切明白权力斗争根本就毫无道德可言,景龙(707—709)年间,宋之问任考功员外郞。当时,高宗李治和武后所生的女儿太平公主权势颇大,宋之问去巴结她,受到重用。到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权盛时,他又转身逢迎安乐公主。宋之问此举让太平公主非常恼火。中宗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坚决反对,并揭发他知贡举时行贿受贿。这样,宋之问再次被谪京外。

  宋之问的悲剧值得今天的官场深思,在初唐诗坛颇具影响力的宋之问何以走到如此地步?简单地指责他的政治品质,或许过于草率。实际上,他涉足朝廷后宫的斗争才是被赐死的真正原因。

  唐朝另一个大诗人也曾留下关于逍遥楼的诗句。

  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关于李商隐,许多人并不陌生,中国诗坛上,他留下太多名句。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