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何珊)“没想到会获奖,所以当组委会电话通知的时候,心里还挺防备的。”赵忠勤说起领奖的过程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广西侗族小伙子的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获得了首届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二等奖,刚刚从北京参加完颁奖典礼回到南宁。
央视领奖,开始的时候不相信
“那么盛大的一个雕塑大赛,电话里通知说自己获得二等奖的时候,还真是不怎么相信,”赵忠勤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自己都笑了起来,“连续两个电话,说希望我能前往北京参加颁奖典礼,食宿机票全包……直到在机场取到机票,我才有了一点真实感。”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协办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大的雕塑赛事。据记者了解,大赛共收到2690件参评作品,有199件作品进入终评,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1名,以及其他提名奖、佳作奖、学术奖。在涵盖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也难怪初出茅庐的赵忠勤会以为那是一个电话骗局。
获奖作品,展现思乡情结
赵忠勤此次的参赛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表现的是我的家乡开唱侗族大歌的情,我从小到达就是听这样的歌长大,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和心里,所以我创作出来的东西,比较有一种思乡的情结。”这个来自广西三江的侗族小伙子说起自己的家乡有很多话,“每到盛大的节日的时候,都会演唱这种侗族大歌,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唱那些歌曲,他们把自己侗族从古流传至今的那些歌曲,以侗语的形式,以侗族大歌的方式唱出来,那种声音听起来,感觉非常像从深山里传出来的小鸟的叫声,还有溪水潺潺、细水长流的声音,而歌曲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大自然。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样的素材,将侗族以歌声传达,将歌曲穿梭在青山绿水间的感觉表现出来。”
“前期刚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就想能不能把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动作照搬下来,但后来画了很多草图,构建了无数的结构,发现这种形式是不可行的,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必须高于生活,所以后来我把每个人物以及侗族大歌的形式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升华,不局限于现实生活当中侗族大歌怎么唱、怎么动作,而是打破传统,打破现实的感觉,艺术地进行了一个夸张,将每个人物的神态进行夸张,”赵忠勤说,“创作过程中,到后来又发现,如果想要营造一个侗族大歌这样的一组雕塑,应该要有两个原则,那就是,第一,趣味性不能丢;第二,造型方面必须要表现淳朴的感觉。此外,还必须刻划好作品人物之间动作的互相呼应,神态之间相互的呼应,还有是就静态之中心灵的相互呼应,这样才能把侗族大歌的那种感觉传达给每一位观者。”
富泥土味,将侗族题材进行到底
经过长达6个月的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每个人物之间都是相互呼应的,而这是经过赵忠勤长期的推敲而得来的。而此次送参赛的作品,“原来是陶艺的,这一次做成了树脂的,”赵忠勤告诉记者,“每一种雕塑的材质,都会有不同的表达,陶艺能把侗族淳朴的特性完好地表达出来,而树脂,在用色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我选用了一种比较古朴的灰,这个颜色非常好地营造了那一种少数民族在深山里歌唱的悠远气氛,视觉上还很好地表现出了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特点。”
赵忠勤自2010年开始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从大三开始到研究生,他的泥塑作品就凭着生动反映侗族生活获得各种肯定,作品《侗家糯香》曾获“上海浦宇杯”全国雕塑专业毕业生作品大奖赛二等奖、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而此次获奖的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在获得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二等奖、被中央电视台收藏之前,也曾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大学生艺术作品展”三等奖,第二届中国高岭国际陶瓷艺术大赛提名奖。
“他把那么大的一个场面,组合在一块,虽然作品不是很大,但却有那么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在里面,这非常不简单。”作为赵忠勤的指导教师,广西艺术学院何镇海教授给自己的弟子很高的评价,“组合的作品不好做,他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的研究生,非常熟悉侗家的生活,无论在选材上还是创作上,他比别人更有体会,抓住了本民族的特点,很好地把自己最熟悉的、本民族的最精华的东西挖掘到位,所以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