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孙鹏远/文 唐辉吉/图)“双年展”,是专属于当代艺术的一个名词,意即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艺术展览。
为什么当代艺术展览一定要间隔两年?广西知名当代艺术策展人罗荃解释道,因为艺术家需要一段时间对现实生活进行体验和积淀,才能创作出最鲜活、最新锐的艺术作品。因而双年展不仅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也反映了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双年展,代表了一个城市对国际视觉艺术风向的敏感和把握。
12月14日,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在南宁市东盟文化广场中心展厅开幕。从此,南宁也有了自己的“双年展”,表明作为东盟桥头堡的南宁,在城市文化上有了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品位。
大师云集双年展
在当代艺术界,双年展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或电影界的奥斯卡,多为跨国界的国际性展事,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国际上著名的双年展有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等,而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双年展,皆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没有数量众多的“大师级”人物,是撑不起一个“双年展”的。作为在南宁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本次展览的阵容相当“豪华”。策展人罗荃介绍,交流和融合是本次双年展的主题,参展艺术家近100人,作品300余件。其中有“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家”之一的方力钧,举办过中国首次当代艺术展的蔡青,著名当代艺术家叶永青、苍鑫、俸正杰,以及广西罗氏兄弟等一大批在国际艺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此外,来自东盟各国、澳大利亚、德国、捷克等国的著名艺术家也参加了展览,使这次双年展具备了国际化水准。
“惊吓”与“思考”
不同于传统艺术以极致的美感体验为追求的观赏效果,当代艺术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怪诞、玄虚、暧昧,甚至有些丑陋。参观当代艺术展是一种有趣的体验,种种奇思妙想,让你不禁佩服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本次双年展由特别展、主题展、新锐展、影像艺术展映4个板块组成。当代艺术的一大特征是没有形式上的局限,美术、雕塑、装置、电子、影像,皆能用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其中一个展厅里,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只展出了一件作品——在半空中吊着各种丝网堆叠的造型,在光束的投射下,在墙壁和天花板上形成不同的图案。作品的标题是《荡空山——去过远山》。这幅作品算是意境比较优美的,展览上的更多作品给人的第一观感往往并不愉悦,那些扭曲、夸张、荒诞或是含义模糊的造型、画面和符号,带给人的感觉首先是惊讶,甚至是“惊吓”。
而奇怪的是,这种震撼的冲击却有着引人思考的效果,在视觉遭受“折磨”的同时,人的思想被激活了。你会不满足于眼睛所看到的具体形象,继而大脑开始运转,思考在视觉背后隐藏的一些东西。比如一堆巨大的烟头,无数个碟子摆放在一起,一团模糊的线条组成难解的图案……这些画面并不给人以美的体验,却能让人思考许多与身边的现实有关的问题。
不能关在象牙塔里
虽然广西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像罗氏兄弟等人在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界已有颇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对于观众来说,当代艺术还是一件相当新鲜的事物,只是在近一两年来才走入普通观众的视野。
去年5月,罗荃策划了首届广西当代艺术展,这是广西近年来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展览。今年,她又策划了《成长中的城》,到如今的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这一系列的展览形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在本地的发展脉络。
回顾这一历程,罗荃深有感慨:“去年办首届当代艺术展时,观众基本都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通观众参与的不多。到了《成长中的城》,因为是在公众场所举办,对社会大众是一场普及。今天在双年展上,我看到大部分观众都是普通市民,对于广西较为传统的视觉艺术生态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罗荃认为,双年展这种形式的高端切入,像一场强有力的风暴,给本地艺术生态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当代艺术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它注定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必须面向社会公众,这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观众来说,只要撇开“怪诞”、“玄虚”的偏见,理解当代艺术并不困难。“前面的两次展览,许多市民还不习惯于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但在双年展上,我看到大多数观众都对作品表达的意图心领神会。我们在布展时,一些工人和安保人员看了作品,都会问我这个作品是不是表达某种意思,我很惊讶,他们的理解非常准确。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代艺术本身是直指人心的,另外一方面,观众在逐渐接受的过程中,他们把这种艺术形式当作一种常态,不再排斥这种非常规的艺术,就可以坐下来思考,就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