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额筹措会战项目建设资金,是确保实现会战目标的关键。据广西自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治区将整合本级财政性资金对会战项目予以支持,同时通过争取国家补助、地方财政配套、申请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共同保障会战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
接下来,广西自治区将会另文下达补助资金筹措方案以及对会战项目具体资金安排额度。
7. 粤桂合作试验区为先导的产业发展
除了基础设施“大会战”,产业迁移是此次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也关系着其最终成败。
按照《规划》意图,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上游欠发达地区需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产业布局方面更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珠三角”近年各类要素成本上升,而广西有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及土地供应。《规划》出台,让广西对承接更多的珠三角产业转移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广西商务厅在对《规划》的解读中指出,珠江-西江经济带要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广东与广西产业的有效对接。
广西自治区更是在今年顺势推出“加工贸易倍增计划”— 从2014年开始,争取用3年时间全区加工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较2013年实现翻番,争取用5年时间加工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比重达30%。
4年前就着手谋划建立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则是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迁移的先导性试验工程。此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就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单独成节进行了表述,提出支持试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该试验区以广东肇庆和广西梧州两市交界为中轴,肇庆封开城西北、梧州白云山以东、沿西江两岸布局,双方各划50平方公里,作为建设区域。其中,两市交界处西江南岸的10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已经开始建设。文中开头提到的大园桥工程,就在这里。
目前,梧州方面由于基础较好,已经与20余家企业谈妥了入园合作,这其中90%都是来自广东,也不乏中兴通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我们马上还要到深圳去开招商推介会。”8月13日,梧州“粤桂办”副主任张进生听说记者是从深圳来时说。
除了瞄准广东产业向西江经济带转移,《规划》还明确表示,支持地方研究制定区域性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在条件成熟时“把港澳与广东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先行先试政策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该经济带”。
广西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广西正争取在金融服务、环境保护、旅游服务、建筑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19个领域全面向港澳更深层次开放,CEPA先行先试政策延伸至经济带,对广西意义重大。
在金融政策方面,《规划》还提出大力推荐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设立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
8. 探索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
发展只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方面,中央政府也希望其在制度探索方面取得突破。
在《规划》的保障措施章节,关于强化政策支持的第一条,就提出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建立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实际上,这也是粤桂之间讨论过多年的老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介绍,过去二三十年来,在珠江、西江区域的生态补偿方面尚没有形成很好的机制。“以前没有中央这个平台,广东、广西这两个省区是很难坐下来谈。”
“广东方面认为,已经通过各种税收上缴,并由中央转移支付给广西,支付了相当的生态补偿费用,如果再单独给,广西是不是就得了两份?”广西一位官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了这其中的难点所在。
此外,探索跨行政区域联合开发机制,也是此次西江经济带制度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粤桂特别试验区的合作机制方面,粤桂双方正在考虑由两省(区)政府共同组建试验区管委会,双方政府按同等比例出资成立投资开发公司,试验区产生的税收和其他收益由两省(区)各占50%分享等多种具体实施措施。
“具体的实施方案已经形成,我们广西方面已经在广泛征求意见,希望能够在10月份的泛珠大会上,与广东共同签署。” 梧州“粤桂办”副主任张进生说。
9. 不可忽视的市场信号:粤企入赣不入桂
然而,“规划不能包打天下”。高层希望的“珠三角”产业沿西江经济带向广西转移的意图如何成为市场选择,值得深究。
过去数年,让广西颇为落寞的是,虽然两广比邻,且历史渊长、人文相通,但珠三角“腾笼换鸟”大潮中,更多的企业迁往了江西等地—其中,尤以赣州为盛。
“我印象当中,看到一个广东做的调查,70%-80%的企业都往那边去了。”杨鹏说。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个关键因素,是以高速公路为核心的交通便利程度。粤赣高速在2005年已建成通车,由赣州到“珠三角”东岸的深圳等城市仅需3小时。但此前提到的、由南宁至广州的高速在2010年才通车,在这条高速没有开通之前,桂东的梧州、玉林等城市到“珠三角”通常要六七个小时。而这条高速公路晚通车的这五年,正好是“珠三角”东岸企业外迁的最密集时期。
第二个因素涉及的是政府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赣州早在2007年就大规模前往“珠三角”“抢”转移项目;2008年,更是把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作为发展战略,并向外派出千支招商小分队;2009年,该市又出台政策,力争让赣州的综合商务成本降到低于周边地区5%至10%的水平。
与此相对的是,广西在这方面力度稍弱,主要力推的也不是离广东最近的桂东城市。南宁统计局也曾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广西毗邻‘珠三角’,但这几年‘东靠’的主动性不够,‘借强取势’不足,甘当配角的心愿不强烈。”
另有据可考的是,商务部自2007年开始鼓励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并遴选了9个城市作为重点城市,南昌和赣州已经在列。但香港贸工局在2007年底所做的《承接“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 内地重点城市投资环境评估》报告中认为,对“珠三角”的港资企业来说,除了商务部建议的赣州和郴州外,广西作为泛“珠三角”成员之一,其北海和玉林地理靠近广东,政策上仍能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因此优势也很突出。
然而,2008年,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国家重点承接地中,广西入选的城市是南宁和钦州。直到2010年,桂东的梧州和北海才被认定为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国家重点承接地。
第三个因素,则是“人”的因素。香港贸工局多年对“珠三角”港资企业外迁做跟踪研究,并积极走访主要的迁入地、了解当地投资环境。在2011年,该局对广西作为产业承接地的研究中,曾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广西工人的工资较‘珠三角’低20%至30%,但招工不足的问题近年开始出现。当地的劳动力主要是靠本地或附近县乡的人口,但年轻一代的工人流失率非常高。而从沿海地区回流的工人平均年龄较大,拼搏心态较弱,生产力较‘珠三角’的工人低。”
记者注意到,这是该局在众多投资环境分析中,几乎是唯一一个提及劳动者拼搏心态较弱、生产力低的一个。
广西一家从“珠三角”转移来的玩具企业主反映,由于当地工人的生产力较差,需要聘请较多的工人才能达到以往在“珠三角”厂房的相同生产量,所以实际工资成本与“珠三角”相差不远。
这与杨鹏的研究相吻合:“广西200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才10.9年,也就是刚初中毕业,这大大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换言之,规划落实要靠人,发展最终要靠人。“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着力制定各类产业政策,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广东产业转移之外,广西需要下大力气提高劳动者素质,自治区的高等学府还要争取与高水平的高校合作。”杨鹏认为。
事实上,在令人瞩目的基础设施“大会战”和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之外,广西今年上半年在教育领域还提出了“双千计划”—到2017年,筹措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1000所以上学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
这能否改变目前广西在“泛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最终改变广东企业迁移路径、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腾飞插上翅膀,尚需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