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11月25日电(杨陈 赵琳露)在风景秀丽的桂林漓江边,有个小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渔村。这个名扬中外的小渔村,如今正面临漓江里鱼越来越少,渔夫无鱼可打的困境。
远离了阳朔西街的繁华喧嚣,位于漓江之畔的桂林市阳朔县兴坪古镇显得静谧而柔美。下午四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渔夫黄有林正蹲坐在竹筏上整理着渔网,一旁的筐子里装着几条小鱼。“以前一天能打到几十斤鱼,现在忙了一个下午才打了一斤多鱼,卖出去也只是挣7、8元(人民币)。”
黄有林指着筐里的鱼说:“现在漓江上游下游都建起了水电站,鱼都过不来了。虽然政府每年都会放生鱼苗,但是有些人用电电鱼,传统的捕鱼方法难以为生。”
不远处,黄有林的父亲黄运八撑着竹筏从下游回来。筏上没有丰收的漓江鱼,只有两只被绑在竹竿上的鸬鹚和两顶斗笠。黄运八这身打扮不是去捕鱼,而是去给游客当道具。为了添补生活,今年已经79岁的黄运八放下用了一辈子的渔具,学着同村人通过让游客与鸬鹚合影谋生。
四百多年前,生活在阳朔的渔民开始驯养鸬鹚来捕鱼,每当夜幕降临,渔民们便乘上竹筏,点上火把,带上几只鸬鹚去捕鱼。江面上,渔火穿梭如流萤飞舞,渔歌阵阵,构成一幅迷人的夜猎图,这种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捕鱼方式被称作“漓江渔火”,成为漓江上独特的风景线。
“以前家里最多时养了十几只鸬鹚,下水一抓一个准。这些年江里鱼越来越少,家里就只剩这两只了。不捕鱼,只用来拍照。”黄运八说。
捕不了鱼的鸬鹚,打不到鱼的渔夫。这一现状不仅困扰着黄家父子,亦让许多漓江上的渔夫不得不另谋生路。绝美的桂林“漓江渔火”图,也许有一天只能在照片或《印象刘三姐》的舞台上看到了。
尽管离开了捕鱼生活,阳朔县兴坪镇小渔村的村民凭借着如画的美景、厚重的历史和名人效应走上了以旅游讨生计的路。村民赵家良直接将1998年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访时的合影挂在了自家的堂屋内,在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宅门口,更是挂着一个“霸气”的牌子:克林顿到我家吃过饭,我家加工农家饭,有土鸡漓江鱼。
“虽然不打渔了,但是家里种些柚子树,搞些旅游,日子过得也算不错。”赵家良说,下一步他还打算把家里后院利用起来,盖个小楼,腾出几个房间开设农家旅馆。
渔夫黄月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改行,他考取了漓江游船驾驶员证后在漓江上开游船,后又辞职做起了竹筏旅游生意。虽然不再日日与鱼为伴,黄月田却觉得自己从未真正远离渔夫生活,“还是在漓江上谋生,靠水吃水。”他希望政府和当地民众保护好漓江,别再为眼前的利益,在漓江流域修建太多水电站。
据桂林市水利局电力管理站站长高家斌介绍,目前桂林共有803座水电站,漓江上游桂林兴安至灵川段分布有一些,但在漓江主河道上,从市区到下游阳朔均不允许建电站。“过了阳朔,在平乐的桂江上有一座巴江口水电站,可能会影响鱼的通行。”
如今,为保留下“漓江渔火”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渔事活动,自1999年起,当地政府每年举办漓江渔火节,主要以漓江“渔火”“烟火”“篝火”三把火为主线,着力打造具有阳朔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