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时政经济>正文

广西清洁乡村让农民告别“人畜混居”时代

A-A+2013年11月12日10:33新华网评论

  新华网南宁11月11日电(记者 董振国 吴小康)在广西农村,人和家畜混居在一栋木楼或一个院子里的传统居住方式正在改变,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各地推动实施的“人畜分离工程”,把猪牛从庭院搬到安置区统一饲养。人畜相处由“合”到“分”,让村民们告别了“晴时臭气熏天,下雨污水横流”的生活。

  在广西一些乡村,农民居住的木楼通常是底层关牛羊,二楼住人,三层放粮食,当地人戏称“一楼畜牧局,二楼人事局,三楼粮食局”。把畜禽的圈舍建在自家院子里是不少农民的通常做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却非常突出。

  记者日前在喜庆村采访时,碰到正在砌墙的苏桂贞。院子里,一座新建的三层楼房拔地而起。他说,再过几个月装修完毕,全家就能住上新房子了。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苏桂贞并未在院子里修建新的猪舍。

  喜庆村位于广西武鸣县府城镇,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村。苏桂贞所在的凉粉亭屯共有97户350多人,几乎家家养猪喂牛。苏桂贞说,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村民们都在房前屋后修建牛栏猪舍,过着“人畜混居”的日子。由于村民们卫生意识普遍不强,看似不起眼的牲畜粪便却成为大麻烦。“大家图省事,直接把粪堆放在院子里或街上,搞得整个村子都臭烘烘的,一旦遇到下雨天,街上更是污水横流。”

  得益于“人畜分离工程”,现在苏桂贞的5头猪已搬到村头一处“养殖小区”内。记者看到,安置区里分布着多个牛栏猪舍,水泥地面上修有排水沟,粪便经排水沟汇入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经过发酵后,排放出的沼气可用来照明煮饭,实现变废为宝。

  “人畜分离工程”采取“政府出钱,群众投劳”方式,选择在集体用地或村头坡地上,按照临近原则,为全体村民建设户均面积约40平方米的牛栏猪舍。自今年7月动工以来,仅凉粉亭屯就建成10个区6000平方米安置区。

  在村干部黄新英看来,“人畜分离工程”不仅能妥善解决卫生问题,还能促进家庭团结。“我的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以前回来总抱怨家里太臭,不支持在院子里养猪,为此还闹过别扭,不愿带媳妇回家呢。”她说,现在住上了楼房走上了水泥路,生活改善了环境也要变好,家庭才会更和睦。

  据自治区“美丽办”介绍,治理村镇畜禽养殖粪污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重要内容。自治区规划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区域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项目,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规划建设养殖小区,实行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家庭畜禽散养粪便、污水全部进入沼气池处理,使农村水质达到三类水质以上。

  养殖方式改变了,由此却带来了新的“挑战”。凉粉亭屯未来将建成12个统一安置区,今后所有的牲畜都要搬到里面。但如何搞好卫生清洁,是一些村民心头的疑问。按要求,每户每天要自发清理栏舍,但用水却是个麻烦问题。在安置区里,目前尚未通上自来水,用水并不方便。还有村民反映,将沼气引到家里,也需要花钱购买相关设备。

  看护也是不少村民考虑的现实问题。黄新英说,安置区都装有简易铁门,到了晚上就锁起来,“里面都是猪仔,不怕有人偷。”有村民却担心,如果将母猪、牛安置到这里,却没有人看护是不行的。他们提出,在安置小区旁边再建一间房子,由人专门看护,这样就安全多了。黄新英说,今后还会考虑在安置区大门口装上监控设备,有效震慑犯罪分子。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