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许莎明)眼下正值毕业季,网络热议话题“高考加油,别报××专业”,引来众多毕业生关注和回应。医学、新闻、语言类、法学、管理学等专业均在吐槽之列。就业指导专家表示,选择专业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它对人生的影响力甚至比大学还要重要。学校和家长应该有主动提升自我的意识,让眼界变得更开阔。
调查 三成受访者认为所学专业坑人
近日,记者通过校园随机调查、Q群调查等形式,对50名广西籍毕业生进行了求职调查采访。调查显示,对于工作难找的原因,18名毕业生(占36%)归咎于所学专业。有的认为,大学四年没能学到真本领,找工作时也不自信;有的则表示,求职时才发现就业面太窄,想跳槽都难。
卢晓(化名)去年从广西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现在做着与所学专业不相干的销售工作。“高考填志愿时,对于专业的东西毫无概念。看着哪个专业名字好听,猜着可能是学什么的就报了。”卢晓非常后悔学了这个专业,她说:“一般的计算机谁不会啊?软件编写、硬件维护这些专业操作都学了些,但学得都不深入,遇到问题也搞不定。”这18名毕业生中,所学专业涉及计算机4名、英语3名、新闻3名、公共管理2名、哲学2人、中文1名等。
迄今为止投出去近百份简历,只获得了不到10次笔试机会,面试机会更屈指可数,社会学硕士刘林(化名)最近越来越发愁。“有的大型招聘会,投了不少简历但是根本就没有回应”。她本科读的是法学专业,因为不喜欢法学,考研的时候便决然选择了社会学,本以为研究生毕业就有了高起点,没想到三年后还是一头扎进求职苦海至今仍没上岸。因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多对口的工作,刘林投的简历基本是银行、公司人力资源、事业单位等不限专业的,“不限专业也就意味着竞争更激烈”。
受访毕业生中,17人认为学校没名气,找工作时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此外,社会关系、经济大环境也是毕业生谈到就业难时提到较多的因素。
分析 盲目选专业致择业成本陡增
“大学毕业后,我又花了5年时间调整就业方向,这个‘试错成本’太高了。”广西学子陈晨(化名)填报志愿时,为了迎合家人考“211工程”高校的意愿,选择了冷门的历史系考古专业。2009年毕业后,他在博物馆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工作两年后,我才发现太枯燥,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拿着考古专业的毕业证,再想找其他工作,根本不可能”。此时陈晨不顾家人反对辞掉工作,开始奔着自己感兴趣的移动通讯专业复习考研。“当时我想通过读研究生调整就业方向”。跨专业考研难度非常大,陈晨先后考了两年才考上。拿到硕士学位后,目前他就职于一家跨国公司,如愿地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他坦言:“如果当初学校能够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或者重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也许就不用进入职场后再‘试错’了。”
“从小学开始,我对画画就很感兴趣。但是高考填志愿时,一来没有基础,二来怕学这个没前途,权衡之下选择了建筑设计。”广西大学建筑系黄佳(化名)说:“有无数像我一样‘志趣不同’的人,平时可以用专业技能养家糊口,但一到了职业生涯的困难期,就会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这种感受是很受挫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表示:“在高中阶段,学校明面上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还是强调升学率。学校要关注学生考上了多少个一本二本,学生也不敢怠慢,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对于高考以后更为重要的事——报志愿选专业,却一无所知。因此,最好能在大学里先进行两年通识教育,再确定专业,或者落实宽进严出,对学业质量有一个把控,让更多学生的专业不致荒废,也会减少他们毕业时的茫然和挫败。”
建议 让中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针对不少考生盲目选专业的状况,广西人才市场职业指导特聘专家赵勇军强调:“其实,职业意识要在考大学前就建立。”中学教育缺乏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条件,因此每年有很多优秀学生都在盲目选专业,结果不仅使高校专业设置出现偏差,大量的人才也被淹没了。“应该说,选择专业一定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它对人生的影响力甚至比大学还要重要”。发展职业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关键是要端正当下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就人才观来说,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上了名牌大学的才是人才,学了热门专业的才有用武之地。就教育观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提升,能够发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是教育的最大化,但现在把升学当做教育的主要目标,必然无暇顾及其他。
赵勇军建议,学校和家长应该有主动提升自我的意识,让眼界变得更开阔。比如,应该尽早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社会也要增强对职业学校的承认和支持,使高中应届生可以有更多选择,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也会过得更加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