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城事>正文

野外放养黑叶猴 国宝跳上大明山(组图)

A-A+2013年12月9日07:51南国早报评论

  南国早报讯(记者 雷倩倩/文 徐冰/图)近日,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明山”)迎来了6名“客人”——黑叶猴。它们通体乌黑,尾巴长过身体,头顶有直立冠毛,习惯在石灰岩山地栖息。因其习性与白头叶猴极其相似,且同为濒危物种,常被人们称为白头叶猴的“难兄难弟”。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09/U10482P1402DT20131209074656.jpg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209/U10482P1402DT20131209074658.jpg黑叶猴正在人工看护下适应大明山环境。
 

  12月5日,在“搬到”大明山一周后,黑叶猴已经基本适应了“新家”的环境,身体各方面状况良好。在进一步学习、适应野外的生存技能后,这6只黑叶猴连同第二批的4只,计划于明年5月左右被放归大明山山林,开始独自生活。 

  乔迁新居:大明山上来“稀客”

  5日,大明山内,饲养员陈伟强开着摩托车在山间“觅食”。这次,他寻找的是一种名为红花荷植物的叶子。这种植物在大明山地区并不少见,但吃红花荷叶子的“食客”在大明山却是“稀客”。

  “稀客”来自梧州园林动植物研究所,是6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珍稀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和重庆。目前,广西黑叶猴野生种群不足400只。

  作为国内首次对黑叶猴尝试野化放归试验的主角,这6只人工饲养的黑叶猴于11月28日,搬到了大明山山顶的猴舍,开始为野外放归开展适应性训练。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适应,它们比刚到时放松多了。”6只黑叶猴的贴身“保姆”陈伟强,从梧州一路跟随黑叶猴来到大明山。陈伟强说,刚到“新家”,天已擦黑,从300多米的低海拔地区搬到约1200米的大明山顶,“见到毛毛虫都害怕”的黑叶猴表现得比较紧张,“它们挤在一起,微微颤抖,东张西望,不敢到房屋外面活动”。不过天公作美,从11月28日至今,大明山的天气晴好,这让初来乍到的黑叶猴们放松下来。

  5日,南国早报记者见到,6只黑叶猴按一只雄性、两只雌性的配比,分成了两个“家庭”,分别住在两间猴舍里。猴舍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因为气温偏低,工作人员在室内为黑叶猴配置了电炉,夜间开启,以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10℃左右;在室外,为了让黑叶猴能进行一些攀爬训练,特意安装了吊环、木桩和悬空的水泥板等设施,模拟悬崖峭壁的环境。

  在冬日暖阳下,黑叶猴时而依偎在一起,晒着太阳,相互理毛;时而“攀岩走壁”,十分惬意。饲养人员喂食时,它们会小心地从饲养员手上取走食物。陈伟强告诉记者,每天,工作人员都对黑叶猴的饮食、精神、粪便状况及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根据一周的监测看,黑叶猴已基本适应了“新家”的环境。 

  生存训练:钢筋水泥筑岩壁

  适应“新家”仅仅是黑叶猴野化放归的开始。接下来的半年里,黑叶猴都将生活在猴舍里,适应大明山的气温、湿度等环境、气候。

  据大明山科学研究科科长周丕宁介绍,为了让野外放归的黑叶猴基因达到最优,避免近亲繁殖的情况出现,今年初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根据测定的黑叶猴个体基因,选出了这6只广西血缘的适龄黑叶猴,组成两个家庭单元作为放归的研究对象。今年9月,这些没有“血亲”关系的黑叶猴已进行合笼,成为“一家人”。

  抵达大明山之后的一周,饲养员每天准时为黑叶猴提供它们原来熟悉的食物,如青料以冬青叶为主,精料则以玉米、花生、南瓜配比的糕体为主。但要更好地适应大明山未来的生活,它们必须习惯“大明山口味”。于是,便有了陈伟强为黑叶猴觅食的一幕,希望通过在食物中逐渐加入大明山当地的树叶和果实,让它们慢慢熟悉并喜爱上大明山的食物。

  曾饲养过6代黑叶猴的陈伟强说,在梧州对黑叶猴进行喂养时,冬青叶是主食,但在大明山,冬青的生长多位于山脚附近。野外放归后,随着季节变化,黑叶猴会进行迁徙,有可能出现找不到冬青叶的情况。目前,他们正尝试为黑叶猴寻找不同的可食用植物,如红花荷的叶子,在大明山很大范围内均可找到,若它们能适应这个“口味”的食物,在未来野外放归的生活中,可降低它们独自寻找食物的难度。

  此外,为了让一直生活在钢筋水泥环境中的黑叶猴掌握生存能力,饲养员们也会根据情况,将黑叶猴“赶”到院子里,在吊环、木桩和水泥“岩壁”上练习攀爬。

  周丕宁告诉记者,对黑叶猴的野外放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会将它们带到合适的峡谷地带,实施半开放式放养。在这个阶段,饲养人员将一直追踪黑叶猴,并根据它们的适应情况进行人工投食。若黑叶猴生病或受伤,科研人员也会为其进行治疗。在它们恢复对食物的识别、选择技能,并能安全在岩壁上进行攀爬后,才能实施完全的野外放归,让它们不受人为干涉,自主生活。而科技人员则通过戴在黑叶猴脖子上的GPS追踪颈圈,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进行研究。 

  四大考验:“黑悟空”能否生存

  据了解,此次选择大明山作为黑叶猴野化放归的地点,也经专家们多方考量。据周丕宁介绍,早在2004年前后,曾有科研团队来到大明山做动物调查,对广西黑叶猴种群的生活习性进行观测。在大明山一些悬崖峭壁上,发现了黑叶猴红色的尿迹。此外,科研人员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时,附近村民也曾表示看到过黑叶猴。最近一次有村民向科研人员反映,在马山县古零镇附近的山体上,曾见到3只黑叶猴,但其后不知所终。

  “这说明大明山能够为黑叶猴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周丕宁说,在国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而大明山的沟谷地带与麻阳河保护区极为相似。各项证据显示,目前大明山内野生的黑叶猴不超过3个种群,数量少于30只。

  由于此前国内几乎没有规模性、计划性对人工驯养的灵长类动物野外放归的先例,这批圈养多年的黑叶猴仍将面临野外生存的考验。自治区林业厅高级兽医师阙腾程是此次野化放归实验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黑叶猴进行野外放归后,主要面临4个考验:其一,从出生到成年都生活在水泥房子里的黑叶猴,放归后能否寻回天生的攀爬本领;其二,能否独自寻找到可食用、无毒的食物;其三,能否在大明山各种气候下健康生存;其四,与其他种群的黑叶猴能否进行交流,是否能躲开狩猎者,避免被人类活动所干扰。

  按计划,2014年4~5月间,这6只黑叶猴将被放归野外。此后,工作人员将通过动物追踪系统,对它们的生存情况进行追踪监测。整个野外放归工作从启动至成功将需要大约10年时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将参与跟踪研究。最终通过野外放归,达到基因交流、壮大黑叶猴种群、恢复该物种生机和活力的目的。

  阙腾程表示,由于大明山的环境较为温和,相信此次野化放归会有较高的成功率。目前,梧州还有4只黑叶猴被相中,将与这6只黑叶猴一起参与此次野化放归实验。根据计划,明年4月,第二批黑叶猴也将送往大明山,进行短期适应后,于5月放归。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