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赵劲松 陶海华 蒋银花 王世杰)因在床上玩打火机点燃蚊帐,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榃有村两名留守儿童一死一伤。留守儿童,一个令人关注的字眼再次牵动人们的神经。南国早报记者近日走进广西部分“留守村”,关注留守儿童安全和教育、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以及留守老人的精神状态,以此呼吁社会从情感上、制度上能真正关爱留守儿童及老人。
![孩子们在浦北县车木阁自然村的“儿童家园”游乐场玩耍。南国早报记者 赵劲松 摄 孩子们在浦北县车木阁自然村的“儿童家园”游乐场玩耍。南国早报记者 赵劲松 摄](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105/U10261P1402DT20131105090348.jpg)
![放学了,平果县太平镇那供小学的孩子们结伴走出校园。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 摄 放学了,平果县太平镇那供小学的孩子们结伴走出校园。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 摄](http://guangxi.sinaimg.cn/2013/1105/U10261P1402DT20131105090410.jpg)
在广西农村,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家长:年轻父母在外打工,儿童大多由家中老人照顾。由于儿童防护能力弱,爷爷奶奶隔代抚育的“有心无力”,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被烧、溺水等新闻频见报端。
突发悲剧 小孩玩打火机被烧伤
11月2日,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岁多的新新(化名)身上插满了各类管道,小嘴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令人揪心。他的头部几乎全被烧伤,两只小手和腰部被缠上大量纱布,不能自然进食。这个出生在灵山县太平镇榃有村的孩子,目前仍未脱离危险。而他还不知道,跟他一起出事的还有一名1岁多大的男孩,因伤势过重而不幸夭折。
新新的父亲仇先生,至今后悔不已:“如果我跟老婆不外出打工,就能好好照顾孩子。但这一切已不可挽回。”
仇先生和妻子常年在南宁打工,孩子的爷爷在家照看孩子。10月14日上午,新新和隔壁一名1岁多的孩子在里屋的床上玩耍,爷爷在厨房准备午饭。10时许,新新带着一身火苗哭喊着跑出来,爷爷赶紧端水将火浇灭。随后,闻讯赶来的村民发现,床上的蚊帐被烧着了,另一名孩子仍在床上翻滚。大家将火扑灭并救出孩子后发现,床上有一只打火机的残体。原来,孩子床上玩打火机,引燃了蚊帐。随后,两名孩子被送往医院抢救。
该院ICU副主任梁大胜说:“蚊帐烧着后吸附在孩子皮肤表面,形成有害毒物被吸收,再加上吸进了很多有害气体,情况并不乐观。新新将来极有可能被截肢,后期治疗难度非常大。”
事情很残酷。但这并非个案。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被烧、溺水等新闻频见报端。9月14日下午,陆川县古城镇清耳村4名女孩结伴到河边玩耍,不慎全部落水身亡,最大的只有12岁,最小的年仅10岁,都是在读小学的留守儿童。
孩子难管 老师忧心老人无奈
浦北县龙门镇茅家村是个典型的“留守村”:全村5300多人,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和700多名空巢老人,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打工。
11月1日上午11时,72岁的老人覃春美站在茅家小学校门外接孙子回家。老人说,儿子儿媳都在广东打工,留下两个孩子给她带,14岁的大孙子在龙门镇上中学,12岁的小佳(化名)上小学六年级。
半个多小时后,学生都走光了,却没有出现小佳的身影。“一天到晚不见人,这孩子实在太难管了。”老人说,老师不时跟她反映孩子不认真听课,也不完成作业,孩子经常晚上才回家。原来,近段时间孩子和小伙伴常上山去“装老鼠”拿到集市上卖,“挣钱”的感觉让他们忘了学校的存在。让老人最担心的是,孩子玩“野”了,如果跟着一帮小青年瞎混,不走正路该如何是好?
在茅家小学校长谭贤看来,村里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一个明显特征是厌学、无纪律性。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隔代抚育,“村里都是爷孙辈,老人和孩子存在代沟,缺乏沟通”。他说,一些老人对孩子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对孩子的学习毫不过问;也有一些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校外的辅导教育上有心无力。因此,学生放学后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上山掏鸟,下河摸鱼,经常晚回家甚至不回家。
除了学习上的懒惰,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教,一些学生迷上网络后,还容易误入歧途。谭贤说,家长普遍反映,镇上和村里“黑网吧”泛滥,对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危害很大。
监管盲区 放学路上难看护
记者查阅今年以来的新闻报道,发现广西多起儿童溺水事件,均发生在放学的路上。
平果县教育局副局长周标亮说,留守儿童的监管,还存在一些盲区。一些乡镇中心小学,从周一到周五上午,孩子们可以寄宿在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但从周五下午放学后到周日回校上课的这段时间,就是监管的盲区。有些贪玩的孩子,周五下午一放学就跑去网吧,周六和周日上午也是到处闲逛。有时到了周日晚上,老师不见学生来上课,就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家长那头也说,孩子已经去学校了。两头见不到,让人着急。有些老师责任心比较强,发现孩子没来上课,就到网吧去找。
浦北县妇联副主席何如说,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他们成立了一个由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不定期到一些学校讲课,召集监护人前来听课。但是,有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很多老人都不来,来了也听不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儿童家园 搭建新的活动平台
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系列安全问题,一些地区也在努力改变现状。比如,钦州打造的“儿童家园”,就在尝试改变留守村儿童安全的部分困境。
据介绍,根据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钦州市提出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一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的儿童之家。”目前,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已有一所区级“儿童家园”,而相关成员单位也在开展“结对子”,各自援建一所“儿童家园”。此外,县里的图书馆、博物馆也逐渐建成开放,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有学习的地方可去,而不是去网吧、游乐场所。
11月1日下午,南国早报记者来到清湖村车木阁自然村一探究竟。在“儿童家园”,配备了舞台、篮球场、健身器材和部分儿童娱乐设施,在一栋两层楼的办公室内,还有玩具、乐器、道具、阅览室。大学生村官刘丽丽说,车木阁登记在册的留守儿童有120多名,这个“儿童家园”整合了“妇女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的资源,让孩子们放学后有了去处。
刘丽丽说,“儿童家园”今年6月开放,起初正好碰上暑假,“小候鸟”们都去了父母打工的城市,有些冷清。开学后,人气暴涨,效果马上显现出来了。村里文化氛围浓厚,一楼有粤剧团、采茶戏团、文艺队,大人们在排练时,孩子们就在旁边观看、学习。二楼则是一个阅览室,可以看书、做作业,村里有一个“爱心妈妈团”负责照管他们。
据了解,北通镇全镇人口6.8万,3万人在外地打工,留守儿童达到两万多名。随着隔代抚育问题的逐渐突出,一些家长也开始考虑回家打工或把孩子带到身边。
查看评论 0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