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 佘鸿雁 李平平)终身教授,有人称之相当于“半个院士”,它代表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成就以及沉甸甸的荣誉与责任。如今,我区也拥有了第一批终身教授——近日,南国早报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获悉,我区完成首批终身教授评审聘任工作,16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高层次科研人员获我区专业技术人员最高荣誉。
16名终身教授新鲜出炉
“在美国,评上终身教授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获得广西“金绣球奖”的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马萨·康告诉南国早报记者,“你必须有至少6年的教龄和专业研究,你要颇有建树,而且你还需要有该领域5位教龄在6年以上的教授联名推荐。”
终身教授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对于我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2011年年底,我区启动相关工作,当时自治区政府出台《自治区终身教授管理办法(试行)》。经过一年筹备后,今年我区正式启动终身教授聘任审核审批工作。经过严格程序挑选,16名终身教授于近日新鲜出炉。
研究成功世界首例克隆水牛的卢克焕、广西肝移植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彭民浩……在我区首批终身教授名单里,每一位都大名鼎鼎,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
“今年是首次评聘,从50多名候选人中根据相关要求评选出来的,并进行了从严把关。”自治区人社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批16名终身教授来自我区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医院等相关单位,涉及理工、农林渔牧、人文社科、医药卫生等领域。终身教授没有聘期限制,每月享受不低于当月本人工资总额10%的补助。
高层次人才紧缺,一直是我区发展的短板。为此,广西建立了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等,从经费、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新鲜出炉的终身教授制度将为我区的高层次人次工作“再加一把火”。
给后来者鼓励作用
“他们大多年龄高,德高望重,极其热爱自己的学术研究,传道授业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已经从工作转为兴趣爱好。学生们常常慕名去听课。”目前就职于某政府部门的文先生,回忆起在北大就读时旁听终身教授授课时,充满景仰。
“当上终身教授,更多的是代表着荣誉,而非待遇。”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肝移植研究所所长彭民浩已经年逾70岁,却一再延迟退休,仍然在这一学科上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就在8月,他还参与了广西首例对称连体婴儿的分离手术。
“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彭民浩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器官移植领域更像是一项“院长工程”——如果没有全院力量的支持,没有一个团队在努力,单凭个人难以取得多高的成就。“就像一台手术不是只有指挥者能做得下来”,他既有前辈的培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单位的支持,还有一个团队、多个学科的合作。“评出终身教授,是给年轻人树立榜样,鼓励后来者学习。”
在我区的首批16名终身教授中,既有卢克焕、彭民浩等老前辈,也出现了像梁恩维这样46岁中青年科研人员的身影。
“作为年轻一代,接受这么大的荣誉真的不好意思。”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梁恩维说。这位研究高能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专家表示,自己应该多向老教授们学习,“我看到学校里很多教授退而不休,一直与青年人一起活跃在学术前沿。我很敬佩他们这种敬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老教授现在是无‘终身教授’之名,实为‘终身教授’。”
并非“终身制”,能上也能下
终身教授是否就是终身制,如果评上后“躺在这项荣誉上睡觉”怎么办?在美国,终身教授制度也曾遇到过质疑。于是,很多高校采取“聘后评审制”为终身教授制度打上“补丁”。马萨·康说,“获得终身教职后,要定期接受考核评审,每年都会对终身教授的工作进行审核报告,来确保他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对此,自治区人社厅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区的终身教授也并非终身制,若其因违法违纪被处理,或学术水平丧失领先地位,不能履行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职责,其终身教授资格及相应待遇将被取消。
梁恩维告诉南国早报记者,被聘为终身教授是对之前贡献的肯定,同时要求受聘者要保持学术的先进性以维护这一称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终身教授不是终身的,因为没有谁能始终保持学术的先进性,“聘为终身教授也好,不聘为终身教授也好,学术追求都应该以前沿性和先进性为标杆。没有这点,仅仅有终身教授的名号也是空的。”
“这项荣誉并不是终点。”彭民浩说,只能表明以往的工作受到肯定,接下来更应该努力发挥余热,为自己所在专业、培养人才出更大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