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讯(记者胡铁军 姜锋)《解放日报》8月11日刊登的《巴马,有没有生命奇迹》影响甚广,本报于8月12日进行了转载。有读者致电本报,对稿中“据史料载,清嘉庆皇帝曾给142岁的巴马瑶族老人蓝洋(原文如此,应为蓝祥,享年145岁。记者注)送过贺礼”提出异议,认为这是以讹传讹,蓝祥其实是宜州人,不知为何成了巴马人。蓝祥到底是何许人也,有什么事迹,为何会有两个不同的籍贯?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史实 皇帝赐诗,地方高度重视
读者陆先生说,他曾在河池师专任教多年,对于蓝祥的身世有过关注和研究,一系列资料证明,蓝祥是宜州人,绝不可能是巴马人。虽然当年文稿已遗失,但他提供了一份资料索引。
8月21日,在自治区博物馆,南国早报记者找到了相关资料。《宜州市志》的寿星简介中,首位寿星就是蓝祥。市志记载,蓝祥是清代宜山县永定土司加洞村人,生于1668年,在142岁时,被嘉庆皇帝御赐诗文祝贺。
据《大清实录》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广西巡抚钱楷给嘉庆皇帝上奏折,说“据宜山县知县周冕禀报:该县永定土司境内寿民蓝祥,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届今嘉庆十五年142岁。”蓝祥由曾孙二人、元孙(即玄孙,避康熙讳。记者注)一人侍养。因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迹罕至,以至于官府不曾知晓。钱楷奏报说,经多方调查情况属实,他见到蓝祥“秉性淳良,持躬朴素,精神矍铄,言动安闲”。
嘉庆皇帝阅奏折后大喜,发谕旨:“寿民蓝祥加恩赏,给六品顶戴,并特颁御制诗章及匾额。”当时,嘉庆皇帝还诗兴大发,特地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为蓝祥贺寿。这首诗收在《清仁宗御制诗》中,艺术水平不算太高,但作者地位不一般,因此当地官员极为重视,将此诗刻成两块石碑,建亭保护。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说,除了赏赐蓝祥建坊银150两外,奉旨再加赏银50两、缎5匹,都由地方财政支付。当时,正六品官员年薪才45两银子。蓝祥一次得到的赏赐,比当地知府4年的工资还多。
比银两更重要的是皇帝赏赐的六品顶戴,六品顶戴是个多大的荣誉?在清朝官职等级序列中,土司通判是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行政级别。虽然皇帝赏赐的不是实职,只是个“官帽子”,但这也是难得的礼遇了。
曾做过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其《养吉斋余录》中记载道:“广西宜山县民兰祥142岁,赐六品顶戴,此为近代所罕有者。”
当时的内阁中书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音同庵,记者注)随笔》记载说,蓝祥与“乡人耕凿自安,不谙朝典”。皇帝的赏赐到了当地后,官府嘉奖他,设宴款待。蓝祥由其曾孙、玄孙“扶掖而来,耳目无医障,饮啖过人。”当时的地方官还请人为蓝祥画像,寄给朝廷学士题诗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