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今报讯(记者 王剑 王缉宁)近日,明代“柳州八贤”人物佘勉学的墓址之谜,因其本人墓志铭的意外出土而最终水落石出。发掘中先后出土的,还有佘勉学父母佘崇凤、李氏老太太的墓志碑石,以及若干随葬器物。一家两代三件墓志,为世人破解佘氏名门家族“密码”,提供了大量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这些古人墓志铭的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怎样一段红尘往事?
世代书香
历史其实很精彩。循着墓志铭提供的历史线索,我们现在可以尝试做个“现场还原”,说说柳州佘氏家族的“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初年,一个名叫佘思诚的年轻人,因为遭人诬陷而被贬谪到了柳州府。他的父亲名叫佘仁佑,元代当过湖广行中书省的丞相一职,是个封疆大吏。
佘仁佑是河南人,不过退休后却没有返回汴梁(今为开封市)老家,而是把家迁到了湖广省(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大部及广西、海南等地)的孝感县。佘思诚幼承家学,于是也“学而优则仕”地走上了政治道路。他在元朝当过知事官,前途本来一片光明,可是改朝换代后,却失去了所有的功名利禄,被发配来到柳州卫,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戍边战士。
定居柳州后,佘家的户口被编入“军籍”。按照明朝的制度,百姓的户籍类别不准轻易变更,编为“军户”,就意味着子孙后代都得当兵,战时冲锋打仗,闲时下地务农。
由于军户地位低贱、生活困苦,许多人就想方设法,试图甩掉这一尴尬身份。不过,想要达到改籍目的,合法的途经只有一条。那就是发奋读书,等你考中进士、举人,当上了有品秩的正式官员,全家户籍就能实现由“军”转“民”。
于是,族人们都横下一条心,要用科场功名来摘掉家族头上的那顶“军户”帽子。佘思诚的后人考了一代又一代,终于在他的曾孙辈里出了一位举人。这个人,就是佘勉学的祖父佘干。
可惜佘干享寿不长,只活了41岁就盛年辞世。他在考中举人后没有当过一天官,家族兴旺的接力棒又传到了儿子佘崇凤手上。
育才有方
佘崇凤(1469—1537)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成人般的沉稳持重,墓志铭里说他气质秀朗,“从乡先生学,尤能痛自刻励”,读书十分用功。
23岁那年,佘崇凤顺利考中举人功名,十年寒窗终于有了回报。为了能够早点挣钱赡养母亲,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反复参加进士科考,而是早早接受朝廷任命,到江西临江府当起了府学训导。
因为举人不如进士金贵,佘崇凤的仕途起点非常低。府学训导位在九品之外,主要工作职责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说他是官,但其实却比芝麻还小。
佘崇凤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踏踏实实的立足教育岗位,工作业绩十分突出。与其他“以颂诗、读书、绩文为首务”的教职官员不同,佘崇凤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独正身率下,励诸生以心性之学,学者由是日起”。
后来他又先后当过浙江海盐县教谕、江西吉安府教授,长期扎根教育系统,所至“得人为盛”、桃李满园。
据墓志铭记载,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自恃才高八斗,往往不太看得起人,但却十分佩服佘崇凤。当时还有一段佳话,就是佘崇凤在吉安任职时,对门下一个名叫邹守益的学生格外器重。后来邹守益大魁天下考中状元,佘崇凤善于造就人才的伯乐美名,也不胫而走,传到了京城。
史载佘崇凤“治家尤有法度,教子孙务循礼义,故后嗣皆能克绍先志”。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子孙辈中出了多名进士、举人,而且其子佘勉学、其孙佘立更是同跻明代“柳州八贤”之列。
对此,本地资深文史学者陈铁生评价说,墓志铭中有关佘崇凤育才有方的逸闻佳话,让他的这一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墓志铭还记载正德初年,大太监刘瑾专权乱政,卖官鬻爵歪风盛行。有人找到佘崇凤,告诉他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一个肥缺,佘崇凤却说:“那是做买卖,你们没有必要来找我!”
佘崇凤官至四川合州太守,还曾当过福建光泽知县,在职期间平反冤狱、开仓放粮,百姓“铭其政于石”,来表达他们对这位父母官的感激与崇敬。旧志说他“所至皆有政声”,看来绝非虚传。
百姓称颂
佘崇凤的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正在成长中的佘勉学(1490—1558)。正德八年(1506),年仅16岁的佘勉学就考取了举人功名。但他志存高远,又向着每三年开考一科的进士功名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嘉靖二年(1523),佘勉学终于金榜题名,成为了柳州佘氏家族历史上的首名进士。
步入官场后,佘勉学的第一份工作,是浙江省钱塘县的七品知县。这个职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官不大,但却身系百姓福祉。
当时江南流年不利,闹了饥荒,粮食严重欠收。见此情形,佘勉学立刻打报告请求上级降低百姓赋税,但却没有获得批准。大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啊,上级不支持,佘知县就自己想办法:他又重新统计税收档案,掌握了不少富户倚仗权势、短交钱粮的证据,然后专拿这些土豪开刀,要求他们补齐税赋,没有丝毫情面可讲。
这一政策直接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受到百姓称颂。人们还把佘勉学善政惠民的先进事迹编成民谣,广为传唱。谣曰:“当时春风桃李花,飞来飞去富豪家。今日春风遍田野,家家白首笑喧哗!”
因为政绩卓著,佘勉学任满后被提拔为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作为中央监察部门的一名底层小官,他很好的做到了恪尽职守,遇事敢言。
嘉靖十年(1531),佘勉学联合其他几名同僚,上疏弹劾吏部尚书王琼(旧志误为汪鋐),揭发他在行使人事任免职权时有不法行为。这无异于在老虎嘴边拔毛,结果王琼“根蒂深固,不可动”,而佘勉学自己却被逮捕入狱,严刑拷打。
史载佘勉学等人“论王琼拜杖,诸御史有死者”。面对杖责酷刑,他自始至终没有半点屈服,“临难而不戚,遇善而不攘,闻祸而不怵”的硬汉气节更是深得时人赞许。
刚正敢为
得罪权贵的后果,就是反攻倒算、打击报复。获释出狱后,佘勉学被贬为连州判官。
在那里,他做了许多惠及百姓的好事,还曾不顾危险,深入贼巢,说服那些被裹挟的从犯改过自新。最终,协从们将贼首绑出投案,当地匪乱得以平定。
墓志铭完整地记载了佘勉学一生的仕途履历,其中关于他在刑部任过职的历史信息,还是首次为史界所知。
当时,锦衣卫及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常常滥用酷刑制造冤案,案件最终要由刑部定罪,但“部长”即使明知有冤,也不敢对厂卫特务说出半个“不”字。佘勉学偏偏不信这个邪,长官不敢裁断,他就自辩曲直,他在担任司长级别的刑部郎中时,不肯苟且屈从、折节枉法,曾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担保,释放了许多因为遭到迫害而蒙受冤屈的无辜囚犯。
在徽州知府、贵州按察副使任上,佘勉学有过不少赈灾济贫、洗冤雪枉的善举高行。他始终恪守刚正不阿,敢作敢为的信念准则,但在污浊的官场上,这类好官、清官却最容易遭到排挤。
佘勉学“历官几四十年”,当到了正三品的福建按察使(亦称“臬台”)。这个职位相当于省级纪检、司法部门的一把手,百姓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这样的父母官,应该提拔到中央部门去担任要职,但因政敌进谗,佘勉学最终“仍以触时忌,致政归”,未能尽展平生才识。墓志铭由明代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桂林人吕调阳撰文,为佘勉学的一生作了“盖棺定论”式的总结评价:“公赋性倜傥,不能媕阿谐俗。历官几四十年,位不逾藩臬,人咸惜之!”
后继不衰
佘勉学有5个儿子,其中包括一名养子。当时皇帝恩准他的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学习,结果他却把这个免试录取的机会,给了最年长的养子佘齐。另外几个亲生儿子全都没有获得父荫关照,只能自己努力求取功名。
不过他们也都十分争气:佘亶、佘玄均为举人出身,分别当过推官、通判;佘立更是高中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佘方“博通经史,淹贯百家”,与佘立齐名,旧志将其列为乡贤。
嘉靖三十七年(1558)秋天,佘立以广西乡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取举人功名。此时,已经身患重病、徘徊在生命终点前的佘勉学,仍旧没有忘记“以守身立官训诫诸子”,教导他们要清廉正直、坦荡为官。
旧志记载佘勉学居官刚直耿介、不媚权贵,居乡“清节著闻,不增田宅”,因此柳州人“称乡先生可法者,必推勉学”。卒后,百姓为他建起一座“廉宪”牌坊,寄予了心中的无限景仰之情。
作为佘勉学膝下最小的一个儿子,同跻明代“柳州八贤”之列的佘立,名位更在父亲之上。他不仅是古代柳州科考成绩最为拔尖的一位学子,而且“清贞耿介、守己不阿”,人品、官声一如其父。据旧志记载,他还曾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攘倭援朝战争中立功获赏,是个不能不说的重要历史人物。
佘立墓为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他本人的墓志铭很可能还埋在地下,世人无缘得见其详。不过,记者近年留心查询,已在墓志铭作者的私人文集里找到这篇文章。关于他的那些精彩故事,今后当有专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