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柳州>母婴之家>正文

疯狂“早教”的尴尬现状

A-A+2015年1月30日16:08新华网评论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记者鲁畅 高博)“3岁决定孩子一生”“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一句句炫目的话语,发出了多少诱惑。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挖掘孩子潜能”……一个个善良的初衷,引得多少家长投身早教大潮。

  但事实是,盲目追捧、行业暴利、监管缺失,正成为处于“自由生长”阶段的国内早教行业尴尬现状。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法规标准监管,不少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随意,更有“早教商人”卷款跑路情况不时发生。专家认为,不少家长对“早教”认知存在误区,相关部门则应明确“早教班”监管主体,规范市场发展。

  “火”:含着奶嘴上早教

  在北京、石家庄多个早教机构,来上早教课的家长和孩子络绎不绝。孩子年龄多数在一两岁左右,有的孩子甚至还含着奶嘴,兜着尿不湿。

  家住石家庄裕华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这两个月她每周都会带着刚满一周岁的宝宝去附近的一家美国背景的早教中心去上课。“早教班里比我们家孩子小的有很多,别的孩子上,我家的也不能落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们这种在互相比较中产生的教育紧迫感,让接受早教的孩子也年龄越来越小。

  “不能输在起跑线”也是早教机构招生的宣传标语,让不少家长盲目跟风。据王女士介绍,早教班设置了亲子互动、音乐、美术、运动等几类课程,宣称重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创造力、判断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一节课45分钟收费120元。

  在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曹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所上的早教机构2年(168节课)所花费用近3万元。“只能说是给孩子找到了玩伴,保姆只能给做饭,不能陪着玩,收费都很贵,没办法。”

  记者以家长身份在石家庄一早教机构试听了一堂为2到3岁孩子开设的英语课。但从现场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孩子在状态。“孩子可以听不懂,但会慢慢培养他们的语言天赋。”老师课后介绍说。

  “忧”:师资、课程、监管三大“硬伤”

  “单独两孩”的政策,无疑更加催热了早教市场,但是,火热的势头并没有让这一市场变得成熟。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早教市场仍面临多重问题:

  ——过低的门槛,参差的师资。

  北京一位原早教教师透露,早教班招收教师不会看“资质”怎样。通常经过两个月的教材培训和试讲,再做一段时间助教就可以上岗。据了解,目前国内尚无早教教师的专业资格认证,只能用一些类似育婴师资格证的同类证书或是各种国际幼儿教育派别的资格认证进行补充。

  ——随意设置的课程。

  在石家庄市,不少早教机构提供“美式婴儿培养”、“蒙特利梭教学”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设置,并宣称“科学培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爱玲认为,如果早教班通过做运动、谈话等方式为孩子和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但一些课程明显超过孩子知识量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早教的方法有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缺失的监管责任。

  早教机构通常以“预付费”形式收取学费,也造成近年来早教行业老板卷钱“跑路”情况多发。2014年全国范围内被曝光的“无征兆关门”早教机构多达26家。据了解,早教机构大多只有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则是“教育咨询”。袁爱玲说,目前教育部门还不是早教机构的管理责任主体,缺少准入机制也造成了市场乱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早教行业做到有序的发展,除了靠市场机制外,还需要建立专业的淘汰机制,成立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协会势在必行。让早教协会成为对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规范早教市场公平竞争,同时淘汰一些资质不全的早教机构。

  “问”:0到3岁的教育全交给“市场”?

  据了解,中国教育体系中,3到6岁孩子的教育为学前教育,有相应法规提供保障,而0到3岁的早期教育还未纳入现有教育体系。

  袁爱玲认为,0到3岁的教育并不是一个小问题,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把好这个关,不能完全把这块交给市场,应尽早建立健全早教机构的监管体制,同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她建议,应明确教育部门做为管理责任主体,对早教机构的设立、收费、教育标准、师资质量、安全设施等方面,教育部门要承担审批监督考核责任,执行早教机构须经教育局审批备案方可营业的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有教育专家认为,当前家长对于早教有两点错误认识,一是认为早教是教孩子各种知识、各项技能,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二是认为“早教等同于早教班”,把本该是家长应当担负起的责任,简单粗暴地推给了早教班,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心安理得,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早教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养成必不可少,但早教并不是对知识的灌输记忆,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认为,应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给予适合时机的帮助即可。

保存|打印|关闭

图文热点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