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之人有四大愿望:玩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死在柳州”之所以会在农业时代里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并不是因为这里的土地肥沃,是堪舆家眼里的风水宝地,人们死后非葬此地不可。而是柳州的棺材做得好,于海内外的华人圈中享有盛誉。儒家文化认为,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情,只要是有条件的人家,都会隆重对待。所以旧俗认为,一个人寿满天年的时候,能够以一副柳州棺材作为寿房入土,是匆匆行走于尘世的一种圆满结局。
柳州的棺材出名,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柳州的水路、陆路、铁路交通都很便利,公路网四通八达,内河水运可经广州抵达香港,铁路为桂越、湘桂黔铁路的交会处,是广西的铁路枢纽,曾经是进入云贵的必经之地。所以近两百年来,柳州一直是西南的重要商埠,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上游山区的各种名贵木头,一经出山,都会连结成木排,放流而下,然后在柳州中转。水运是最为便捷,也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只须用码钉、绳索将竹木牢牢连结在一起,就可以顺流抵达。久而久之,柳州也就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木材和桐油的集散地。
由于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一百多年前,柳州就开始有人制作棺材发售,美其名曰“寿木”或“寿器”。因制作工艺精良,各种规格档次齐全,许多外地人专程来柳定制,随着制售棺材的业者逐渐增多,名声在外,柳州棺材很快就具有了品牌效应。过去我家斜对面的长青路,就是20世纪初名闻遐迩的寿板街,专门做棺材发售的场所。我尚幼时,听年已至耄龄的旧街坊谈起昔日寿板街的盛况,话语中依然有一种掩饰不住的骄傲感。上世纪70年代末,刚改革开放不久,寿板街还有几户人家重操旧业,制作棺材出售,产品也仍然是供不应求。后来推行火葬制度,该产业才寿终正寝。而且,寿板街的正式名字叫做“长青路”,但附近的人仍习惯称之为“长寿路”,仿佛冀望从名字中,延续业已消失不再了的传统。
柳州的棺材文化,也与别地迥然不同。古人把棺材称为“凶器”,售卖棺材的店铺被称为“凶肆”,棺材在世俗之人眼里,是一种不祥不吉的东西。而且,外地的“凶肆”售卖的棺材,大都是用于薄葬的简易棺材,木料低档,工艺简单,好的棺木料,多是以原木的形式储备的,只有有人来定要,才雇请木匠锯开制作。《红楼梦》里,秦可卿死后,贾家为她订购了一副樯木棺料,由工匠即时赶制成棺材,就是不同版本的棺材文化展示。
但是柳州的棺材,不论是售卖还是自己备用,都是以成品的形式进行储存。上漆方式也很有讲究。我曾在外省一处古村落看到当地人制作棺材,完工后随即上漆,然后存放在祠堂里待用。而柳州人制作棺材,若不是马上使用,通常不上漆,或只是随便涂刷一层黑漆,是绝对不上光漆的。过去,如果看到谁家在为棺材上光漆,也就意味着这户人家正在办白事。从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各地丧葬文化的不同。
《左传·襄公二年》:“穆姜使择美檟以自为榇。”春秋时期,人们就以拥有一口材质优良的棺椁为荣。这一点,从柳州人的观念中依然可以找到传承。在柳州人眼里,棺材也就相当于一件贵重家具,拥有一口好棺材,外间的人也会认为是这个老人有福气。因为用于制作棺材的木料,都是材质密致的好木料,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过去柳州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事先备一口棺材,有时会陈放在家里好多年。我小的时候,好几个同学家的长辈都备有棺材,陈放在家中的空处,等待主人寿满天年的那一天。对待生死,柳州人秉持的是一种福寿天成的态度,认为人的年寿是由天命注定的,应当顺从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无须刻意去回避什么。
我还只有几岁的时候,邻居的男主人死了,由于他的年纪还不是很大,死得又很突然,事先没有准备。恰巧相邻一家有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家中一直备有棺材,于是两家协商暂借棺材一用,等到办完丧事腾出手来,再照木质和规模照打一口相还。没承想,邻居的丧事还没办完,相邻的老人也死了,一时间搞得非常混乱,双方心里都有些不愉快。因为外间迷信的人传说,这是双方在争棺材。之所以说起这些,只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说一说棺材在柳州曾经是怎样的普遍,以及在柳州人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观念。
实行火葬制度之后,柳州棺材就只能做成手掌大小的工艺品,出现在商店的玻璃柜台里了。数十年前,龙城路上的几家主要商店,是外宾、海外华侨的必到之地,曾经是展示柳州的重要窗口,代表柳州特色文化的工艺品棺材,就在这些商店里占据过很重要的位置。毕竟即使是工艺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棺材文化,很多外地人在心理上就很排斥。只有喜欢讨口彩的港澳台同胞,以及南洋的华人同胞,才对具有传统文化意义、寓意升官发财的工艺品棺材情有独钟。(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