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人物>正文

大诗人李渤的寻觅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6月8日 16:26【评论0条】字号:T|T

  唐宝历元年,与柳宗元同时代的大诗人李渤出任桂州刺史,兼桂管都防御观察使,集行政军事长官于一身。

  李渤年轻时励志诗文,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李渤所处的朝代,皇帝昏庸,政纲混乱,宦官为所欲为,朝臣不敢置一词。宝历元年正月,李渤上书言事,抨击宦官气焰,反遭诬陷,左迁桂州刺史。

  在桂林两年多,李渤以诗人的敏锐,寻寻觅觅,有所发现,有所作为。

  上任伊始,李渤即发现桂林水旱灾害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乃设“常平仓”,作用是“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这种起源于汉代的做法,意义一直延续至今。

  兴安灵渠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凿成后,沟通长江珠江水系,在漕运及灌溉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到李渤出任桂州刺史时,这条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已历千年。眼前的景况是,堤防尽坏,渠岸崩溃,河浅流细,行船困难。附近的青壮农民都被征为纤夫,造成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李渤见此,决心对灵渠“重为疏引,乃增旧迹,以利行舟。”李渤不辞辛劳,组织民夫,疏浚渠道,重修陡门,“以扼旁流,以级直注”,于是几近干涸的渠道,一时绿水悠悠,千年古灵渠又恢复了它的勃勃生机。为了解决行船和农田用水的矛盾,李渤还与灵渠两岸的农民约法三章,即夜晚可以用渠水灌田,白天保证行船。兴安百姓感恩载德,在灵渠旁建四贤祠,祭祀历代对灵渠贡献卓著的大贤,他们是史禄、马援、鱼孟威和李渤。

  李渤的寻觅,主要还是在风光如画的桂林。当时,独秀峰、虞山等处,已成游览胜地。而隐山、南溪山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正是李渤的慧眼与魄力,它们才得以一展其绮丽的姿容,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奇美景观。

  隐山位于桂林市西端,其峰峦奇异,洞穴多而奇诡,幽曲难测。李渤发现之后,极为兴奋,修路搭挢,还为洞穴一一取名,六洞分别名为北牖、南华、朝阳、夕阳、白雀、嘉莲。后又在此设置道观,遂使隐山成为一处道家文化圣地。如此盛事,其好友吴武陵写了《新开隐山记》,韦宗卿写了《隐山六洞记》,对李渤不遗余力开发桂林风景资源,造福后人的精神,予以了高度评价。

  南溪山的发现及开发,李渤则亲自撰写《南溪诗并序》以记之:“桂水过漓江,右汇阳江,又里余,得南溪口……右连幽墅,园田鸡犬,疑非人间……以溪在郡南,因目为南溪。”南溪山的名字,都是李渤取的。李渤开发南溪山,的确费尽心力,沿山凿石取道,建置亭阁,广植松竹,以宜游人。今天我们游览南溪山,当年李渤描写的景致仍历历在目。山峰险峻,气势非凡,山下小桥流水,极为雅致,尤其新雨过后,山峦映隐于岚气之中,如同鼓饱风力的巨帆迎面徐徐驶来,令人顿生奇幻之感。“南溪新霁”是今天游客最为喜爱的“桂林八景”之一。

  至今,隐山和南溪山分别刻有李渤在桂林写下的三首诗,其中《留别南溪》诗云:“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刻于隐山北牖洞口的《留别隐山》诗云:“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两首诗都是诗人即将离桂北归之际所作。诗人一定是想起了两年前南下时的《叹雁》,“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而如今是“似雁逢春又北归”。李渤沉醉于山光水色之中,流连于漓江月色之下,深知从此一别,更难再来。于是诗人手种岩花,别后留情,年年相望,两情依依。离开桂林三年后,李渤病故,时年五十八岁。

  李渤之于桂林,功莫大焉。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