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文化人物>正文

南极科考中的桂林人:我在南极的传奇经历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3月26日 01:50【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日报讯(记者 陈静 实习生 崔丽娟)他三次深入南极,是日前结束的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伍中唯一的桂林人。在这次科考中,他不仅获得了珍贵的陨石“宝贝”,还参与搜寻马航失联客机。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326/U12534P1402DT20150326014755.jpg▲4月18日,在桂林理工大学举办的座谈会上,缪秉魁跟记者谈起了在南极科学考察中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和他手里拿着从南极带回的珍贵陨石标本。 记者陈静 摄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326/U12534P1402DT20150326014755_1.jpg▲严重的暴风雪把雪地车都埋了。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326/U12534P1402DT20150326014756.jpg 格罗夫山哈丁山漂亮的风凌石——— 南极威力无比的风的杰作。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326/U12534P1402DT20150326014757.jpg本次野外考察回到营地,缪秉魁胡子上结了不少冰霜。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326/U12534P1402DT20150326014759.jpg今年春节,缪秉魁和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纪念碑装挂队员名单牌匾。
 

  2014年的4月15日,随着雪龙船在上海港靠岸,我国为期160天的第30次南极考察执行雪龙船首次环南极考察任务圆满完成。在很多人印象中,南极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在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风险有多大,很难想象。这次由255人组成的科考队伍中,有一个桂林人的身影。他,就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第30次南极科考队格罗夫山队队长缪秉魁。

  在一组记录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的照片中,一个身着蓝色防寒服、留着络腮胡子,看上去非常粗犷的科考队员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月18日,在桂林理工大学举办的座谈会上,记者看到了这张面孔。他就是缪秉魁,出现在南极科考队中唯一的桂林面孔。在众人热切期待的眼神中,他娓娓道起了在南极科学考察中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最幸运:三入南极找寻“天外来客”

  南极,对于今年48岁的缪秉魁来说并不陌生,算上2002年第一次出征南极,他已经是第三次踏上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了。

  “从第一次的兴奋到这次的沉着,我已经算得上半个‘南极人’了。”提起南极,缪秉魁半开玩笑地说道。缪秉魁原是桂林工学院的讲师,1999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天体化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

  “作为一个研究陨石的学者,在地球最严寒的大陆上寻找来自外星的陨石,这样的经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2002年秋,尚未毕业的缪秉魁被推荐为南极格罗夫山科考候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缪秉魁异常兴奋——— 自己终于能有机会到梦寐以求的南极去一试身手了。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层层选拨,缪秉魁最终成功入选了。

  对于缪秉魁来说,能参与南极科考是件很幸运的事。他告诉记者,陨石坠落地球并没有地区性的差别,南极和其他各大洲陨石的坠落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非南极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是植被覆盖还有天气等原因,陨石在地面比较难保存和发现。而南极大陆由于极其干燥的气候和寒冷的冰层让几百万年前的陨石都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每次在南极一待就是100多天,有时恶劣的天气确实让人恨不得马上离开,但有时为了科学研究你又恨不得在那里常驻。”提起南极,缪秉魁又爱又恨,这次还没有等“雪龙”号靠岸,他又打了项目申请报告,准备在南极长期开展陨石搜寻考察。

  最艰难:恶劣气候中“寻宝”

  “这次南极之行对我来说意义特别不同。”提起这次科考,缪秉魁颇为感慨,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出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队员,而是格罗夫山队队长。“虽然工作还是一样做,但是身上的工作压力更重了。任务能不能按时完成,队员能不能安全归来我都要考虑。”

  谈话间,缪秉魁指了指身边的一个红黑相间的大双肩背包,“这个包我每天都背在身上,里面装的东西少说有15公斤重。”原来背包中装的不仅仅是收集陨石要用的工具,更多的是食品、药品和通讯工具。“就拿铱星电话来说,我既要背着电池,还要背着手摇发电机,为的就是能保障队员的安全。”

  在缪秉魁看来,南极地区的寒冷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刮大风的时候,不管你穿了多厚的防寒服和防寒靴,感觉突然都薄得像张纸。”他伸手在记者面前比划了一下,“在最后离开格罗夫山时,为了给采集的岩石标本拍几张照片,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我的手指都冻僵了,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手指关节都是疼的。”

  “人家都讲‘六月天、娃娃脸’,要我看,南极的天气变得比娃娃脸还快,而且更加可怕。”回忆起南极的天气,缪秉魁仍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格罗夫山地区气温最高的时候也只有零下10℃,但到考察结束时气温会降到零下30℃以下。同时,因为暴风形成的地吹雪等极端天气,给他们的野外作业带来了威胁。“有时候上一秒还是天气晴朗,下一秒就起风了。狂风卷着冰粒子‘呼呼’刮,眼前白茫茫的什么都看不见,特别容易迷失方向。”

  最惊险:茫茫雪地潜伏危机

  “在南极,除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恶劣天气,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那些看不见的危机。”2014年2月7日,缪秉魁教授带领的格罗夫山小队完成了科考任务后准备前往泰山站,谁知却突然刮起了暴风雪,一直刮到黄昏。“以往都说‘狂风怕落日’,但是这次却似乎不适用了。”在等待了一天暴风雪不见减弱的情况下,为了不拖延行程,他和队员们还是决定冒着暴风雪出发。

  在雪地车行进了一段距离之后,缪秉魁突然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于是便下车查看,这才发现刚刚通过的地方边上居然是一条两米宽的冰缝!“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太险了,我觉得几乎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现在想想都后怕。”回忆起那天的惊心动魄,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对记者说,“虽然这样的冰缝不一定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绝对会对车辆设备造成严重损坏,这样会使我们的行程面临极大挑战。”

  缪秉魁说,冰缝的形成就像桂林的溶洞形成一样,溶洞是因为地质变化、水冲刷造成,冰缝也是由于地形变化造成的。这样的缝隙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宽、几米长,大的却有几米、十几米宽,绵延数公里,更可怕的是许多冰缝都是深不见底,人掉进去,会像掉进桂林溶洞一样可怕。这些冰缝受到地下山形等影响,变化更大,有时好好的一块“地”(冰)上,就会突然冒出横七竖八的冰缝来。格罗夫山地区就是这样的“地形”。缪秉魁在考察中,就遇到了这种危险。

  第一次到南极收集陨石的时候,缪秉魁就不小心滑进一条冰缝中。当时他正准备爬坡,突然一脚踩空,整个人掉进了一条宽60厘米左右的冰缝里,他本能地将双臂用力张开,悬空的身体终于被两手撑住。他冷静下来后,双手用力支撑着休息了一会,然后将冰镐在冰面钉紧以后,用冰镐作为抓手将自己拉了上来,他转头看了看冰缝,不由得冒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掉进这个冰缝,绝对难以生还。

  最难忘:参与搜寻马航失联客机

  “能参与马航失联客机搜寻,是最为难忘的经历。”谈到此次南极之行,缪秉魁回忆。3月21日,雪龙号接到指示,到指定海域搜寻失踪的马航MH370飞机。接到指令时,雪龙号正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码头进行进港补给。

  “这次的补给可能算得上是我们国家南极科考中‘史上最快补给’了。从早上8点进港,到下午6点出港,中间除了补给,还要算上人员疏散和进出关的时间。”缪秉魁介绍。

  “为了赶时间,十几吨蔬菜水果等补给物资直接从船舷边吊到了舱面。在‘雪龙’号启程以后,留下来的队员从船上舱面到冷冻库房排成长队,用接力的形式,一点一点地把十几吨物资搬到冷库里。”缪秉魁感叹道,“那一天过得真是又累又欣慰,累的是要不停地忙碌,欣慰的是大家对于搜寻工作的支持。”

  长期研究陨石收集工作中,缪秉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已经参与了4个多月的南极科考的他虽然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在选择是否参与搜寻客机的时候,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他与一同留下来的队员进行了排班,实行24小时不间断对海面上疑似漂浮物进行搜索。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你有没有后悔留下来参加搜寻呢?”记者问。

  “在累得不行的时候,是有这么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他思考片刻,缓缓地对记者说道,“搜寻马航失联客机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作为一位中国公民有机会参与搜寻,竭尽全力是应该的。在茫茫大海,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个发现的机会。”

  后来因为油料的问题,“雪龙”号需要驶上回国的航程。“尽管在这次搜寻工作中没有找到有关马航失联客机的线索,但这依然是我在参与考察过程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缪秉魁说。

  最期盼:来自星星的它,能填补我国月球陨石的空白

  说到陨石,在许多人眼里有着神秘的色彩,在缪秉魁的眼里,陨石是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陨石在地球每个角落分布的几率是差不多的,但从现实条件来看,南极气候等因素则是非常有利于陨石长期保存。南极冰盖在向四周流动过程中,遇到山脉或隐伏山系的阻挡,冰流受阻或速度大幅减缓,在下降风的作用下,局部冰层快速消融,冰盖中保存的陨石就会露出冰面并富集。“南极地区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地球上的陨石宝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人类共在南极收集到陨石4.7万余块,其中日本和美国各有1.7万余块,中国1.1万余块。在今年的考察中,缪秉魁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在格罗夫山地区一共找到了583块陨石,其中包含了一些珍稀陨石样品。

  这次考察收集到的一块重达1299克的陨石,是缪秉魁津津乐道的“宝贝”。“这是我们在这次考察中采集到的最大的一块陨石,也是目前看来最特殊的一块。”手捧着这块经过上交登记、经申请被允许带回桂林理工大学研究分析类型的陨石,他脸上一直带着笑容。“经过之前肉眼判断,这块陨石结构特殊,不存在球粒结构,它是可能来自火星,也可能来自月球或灶神星,无论哪种情况,都将对我国的陨石研究有很大的科学意义。”

  但是在缪秉魁的心里,他更希望这块陨石能来自月球,以弥补他心中一个巨大的遗憾。原来,2009年,他第二次参与南极科考的时候,曾经发现过两块月球陨石,但是由于是与美国南极科考队的国际陨石合作考察项目,这两块陨石最终归属于美国。

  “尽管这块陨石的来源有待检测,但是却不能阻挡我们对于这个‘天外来客’的猜想。”缪教授笑着说,“如果它真的来自月球,那么它的发现将实现我们国家月球陨石零的突破,这也是我最期盼的事情。”这块陨石将在桂林理工大学完成岩石结构、矿物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最终,它的来源地将在不久之后揭晓。

  最想念:何时何地都忘不了家乡的人和味道

  性格爽朗,研究严谨,能喝几杯,来自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是缪秉魁给其他队员留下的第一印象。“除了野外作业,做研究,我就尽在推销桂林了。”缪秉魁笑着说,因为队员都来自天南地北,但共同的目标让大家团结一致,没事聚在一起聊天小酌,一下拉近了距离。“考察队上估计没有不知道我是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

  从2013年的11月7日到2014年的4月15日,为期160天的南极考察,缪秉魁也与家人分开了近半年的时间。

  “离家这么长时间,你想家里人么?”记者问。

  “想,怎么能不想?但是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我也只能暂时舍小家了。”在缪秉魁的笔记本电脑桌面上,一直放着爱人和女儿的照片,“因为在南极,春节都不能和家里人一起过,放着照片,是希望能够在想她们的时候能随时看一眼。”

  在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最让他挂心的不仅是家乡的人,还有让他想念的家乡的“味道”。“身为桂林人,哪能不想米粉哦。所以我回到桂林后吃的第一样东西就是米粉!”缪秉魁说,“不管是在‘雪龙’号上还是在冰盖收集陨石的那段时间,大锅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目标就是填饱肚子,哪里还会想那么多的要求。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家乡米粉的味道最让人心驰神往。”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缪秉魁提供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