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文化•板路>扯板路>正文

临桂:徒步侯山背话古道

来源:桂林日报2015年4月24日 18:02【评论0条】字号:T|T

  侯山是位于临桂镇塔山行政村东北部与桂林市甲山街道办交界的一座石灰岩山峰。清代地理学名著《方舆纪要》云:“环桂诸峰,以侯山为最。”从前,人们习惯上将侯山西面的这一片村庄所处的区域称为侯山背。而侯山背古道则是穿越侯山隘的一条石板路,由于该段古道大部分纵行于侯山西侧的临桂县临桂镇塔山行政村境内,故名侯山背古道。现存的侯山背古道南起于塔山行政村马埠江,经西镇头、楼里沿牛栏塘石山边过侯山隘口向北延伸至桂林长海机器厂附近,呈东南——— 西北走向,是民国以前桂(桂林)——— 灵(灵川县)——— 义(义宁县)——— 龙(龙胜县)商贸通道之一段,全程约3公里。其中临桂县境内长约2.5公里,侯山隘至长海机器厂附近约0.5公里。徒步侯山背古道既可由马埠江往长海方向走,亦可由长海往马埠江方向前行。

  从目前保存于侯山隘的碑刻《碑序》记载,侯山背古道(见图1)应筑于清代嘉庆之前。而从古道的最初形成历史来看,应在两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南宋范成大任广西经略使兼知静江府时,为方便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茶叶、马匹、香料、木材、盐、大米等物产的交易,在义宁(今临桂五通镇)设立“博易场”,故这条古道成为桂林城——— 义宁博易场间的商贸要道,即桂林的“茶马商道”。由于古道也是侯山背一带村庄民众前往桂林的唯一交通要道,故清嘉庆、道光、咸丰直至民国年间邑人屡有修葺。

  “妹啊妹,嫁到侯山背,哥哥骑马去找妹,家公家婆不许回,捞起围裙抹眼泪,眼泪抹不干,扛起草扁担……”年长一点的侯山背老人,几乎都会传唱这一民谣,说的是从前一位女孩嫁到侯山背,由于这一带村庄交通不便,生活极端困苦,以至于长年累月未能回娘家看望年迈的父母,父母想念女儿,于是派哥哥去接妹妹回娘家,可是哥哥来到妹妹家后,妹妹却迫于生计而无法随哥哥回娘家看望的心酸往事。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如今侯山背的人们不但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交通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境内不但有宽敞的公路通过,连接市中心的侯山隧道也已打通,村民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宽阔!而侯山古道也早已失去其交通要道功能,仅为人们节假休闲怀古,郊外健身探秘的好去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徒步游的兴起,这条古道已成为众多徒步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热线。“不知侯山真面目,只缘身在道途中”,其实侯山背古道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75932.jpg图1侯山背的石板路一段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75943.jpg图2蜿蜒的侯山背古道横穿远处的牛栏塘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80003.jpg图3残存倒伏的侯山亭柱及《重修侯山隘道路凉亭记》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80013.jpg图4《侯山慈善会施茶部收支捐款题名碑》及《侯山亭施茶记》碑刻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80021.jpg图5“死马练塘”旁的泉眼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424/U12538P1402DT20150424180029.jpg图6马埠江燕子岩白骨洞
 

  千古战场——— “牛栏关”

  侯山背古道的北端终于国营长海机器厂一带,该地原名藏马垌,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官府放马、养马、藏马的地方。据说在宋代,由于官府连年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马匹极度缺乏,故官府从义宁“博易场”的少数民族手中买回马匹后大都集中在此饲养,故名。另外商贾等西出桂林,骑马至此,要翻越高陡的侯山隘,马到此就不能骑行了,要么牵马前行,要么寄存放养于此。翻过侯山隘,放眼前面的便是蜿蜒狭长的牛栏塘(见图2),之所以名之牛栏塘,是因为此处地形似乡村农户关牛的牛栏——— 两侧为连绵的石山,中间为水塘、沼泽地,只要将牛放在这里,想跑也跑不了。传说北宋平蛮大将军狄青率将士西出桂林行至牛栏塘时,陷入蛮族士兵的包围圈,双方发生激战,由于中原将士惯于马背上作战,不善步行作战,加上陷于泥泞的沼泽中,士兵死伤无数!这就是侯山背居民们祖祖辈辈传说的“狄青大战牛栏关”的故事,当然这也许只是传说罢了,是否确有其事需要文史专家去考证。不过位于桂林市龙隐洞口的《平蛮三将题名碑》对狄青平“蛮贼”到桂林一事倒有记载:“大宋皇佑四年夏,蛮贼侬智高,寇广南,陷十二郡,据邕州。其年九月,诏以枢密副使狄公,统兵南征,号二十万。明年正月己未,与贼战于邕之归仁,大破之。翌日复邕州,贼之余堂,遁于铜柱之外,二月丁亥,班师至桂林。”即北宋皇佑五年(1053)二月,宋将狄青、孙沔、余靖,在大败侬智高后,班师返回桂林,把参战将官的姓名刻石树碑,碑高3.7米,宽2.2米,碑文中记录了随狄青参加平叛的文武官员二百三十一人,大有“有功同享,名垂青史”之意。

  陈济桓将军血洒侯山隘

  千年前侯山背古道上的烽火已难寻一丝踪影,但置身古道中,近代抗日的硝烟却似乎并未完全散尽。在侯山隘隘口,至今仍残存着抗战胜利后民国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莫树杰将军等十余位军政要员带头捐款修建的纪念亭及碑刻(见图3),其中的《重修侯山隘道路凉亭记》记述了当年桂林保卫战侯山突围时陈济桓将军血洒侯山之事:“甲申岁,日寇犯桂,桂人奋起抗战,斯隘固城防重地,陈将军济桓及八桂健……敌成仁,亭畔隘道破坏,亭亦被毁,经过此隘道者举步维艰而碧血犹……唏嘘不已。同人等有见及此,爱发起重新修建以利行人而崇先烈。”

  1944年11月9日,桂林保卫战失利后桂林守军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将军率部向西突围,到达侯山隘附近时,遭日寇火力严密封锁,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交战中陈将军身负重伤,为了不影响部下突围,毅然写下遗书:“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阵地,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按上鲜血指模后,取出怀表、名片交给卫士,遂举手枪对太阳穴射击而殉国,终年51岁,成为桂林保卫战牺牲的最高级别将军。1984年,陈将军被广西区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慈善施茶存碑记

  从侯山南坡爬上侯山隘,当爬上“有石级三百余级”的侯山隘时,相信人人都会感到唇干口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喉咙简直似火烧一样,如果负重的话更是难受得不得了。所以打从侯山隘建有凉亭起,就有乐善好施的人在亭中免费给路人施茶。细心的徒步人会发现,在石级的半山腰古道旁有两方古碑刻,一名《侯山慈善会施茶部收支捐款题名碑》,一名《侯山亭施茶记》(见图4)。其中《施茶记》记述了侯山隘慈善施茶之历史,述及人们自发捐资置产成为公益金组建侯山慈善会在侯山亭常态慈善施茶的经过、缘由。看来,侯山慈善会应该是目前临桂境内有碑刻史料记载可查的最早的慈善组织。下到山脚下,《施茶记》碑文开头的一段话仍不断在脑边萦绕:“慨自欧风东渐,国事日非,外人之诮让我者,动曰一盘散沙,有曰五分钟热度,吾闻之吾耻之。虽然外人诮让之辞其然岂其然欤,今观于吾乡侯山亭置产施茶一事而益知其不然……”

  “死马练塘”有来源

  从侯山隘沿古道往南前行百余米,有座石山,形似一匹骏马横卧于牛栏塘中,人称“死马练塘”,山西侧为马首,山东端为马身,马首与马身的坳间(马脖子)的古道旁有一咸丰年间刻的修路碑,碑北侧即马脖子下有一直径近十米的泉眼,形似漏斗,泉水清澈甘甜,深不见底,从不干涸(见图5),关于此泉的由来其实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位云游的风水先生路过此山,发现“死马练塘”为一处风水宝地,葬后必荫庇子孙后代,于是叫侯山背大宅村一户人家在马首洞口处(马嘴)下葬,下葬之日,由于洞口处缺少泥土,这户人家遂用麻袋从山下扛泥土到洞里。下葬吉时已到,风水先生来到山下问,准备得怎么样了?主家答道;“得一袋(代)罢。”“行了,来不及了,一袋(代)就一袋(代),快点下葬吧!”风水先生催道。下葬后,这户人家的儿子不久果然当了大官并发了大财。

  话说风水先生得知主家当官发财后,找到这家主人,希望得到丰厚的回报,可是主家有点抠门,得罪了风水先生,于是风水先生使计说,这风水宝地乃一匹宝马,马要跑得远必须有水喝,所以必须在马首旁挖一口井,这户人家信以为真,就雇人在山下挖了一口井,殊不知这等于割断了马的喉咙,宝马变成了死马,这就是“死马练塘”名称的由来。此后这户人家好景不长,当官一代不到头,即因触犯国法,被罢黜回乡,真乃一语成谶啊!

  惨绝人寰的马埠江燕子岩惨案

  燕子岩为马埠江村旁东北面的一个石灰岩山洞,距马埠江村约五百米,洞口宽十余米,高六七米,长约一千米。1944年11月7日,日寇进犯桂林,他们沿古道来到马埠江东北面的山上搜山,发现燕子岩洞口外的杂草被踏平,杂物遍地,估计岩内有人躲藏,于是对着洞口狂叫了一通,估摸半小时后走开。9日中午,日军数人再次来到洞口,并摸进第一层外洞,被躲在外洞的村民发现。由于进入内洞是一条狭长矮小的孔道,人要猫腰爬行才能进入,加上洞里阴暗,日本鬼子不敢贸然进洞。11日午,鬼子又来到燕子岩,这次也不叫喊,直接把村民放置在外洞的杂物堆积起来,堵住洞口,撒上干辣椒,纵火燃烧。时值初冬,天干地燥,顿时火焰冲天,烟火直往洞口灌入,将躲在洞里的村民全部活活熏死、烧死。这场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惨案,共熏死村民一百一十一人,其中马埠江九十四人,该村十余户人家,全家被熏死的有九户,阳水保一家十九人,无一幸存;其余的为邻近的董家村四户十一人、大宅村一户五人、西镇头村一人。事隔月余,村中侥幸逃过一劫的村民进洞察看,发现洞内死尸遍地,东一堆,西一堆,有俯卧着的,有仰卧着的,有两手抓着岩壁的,有小孩搂着母亲的,有用棉被蒙着头或用头巾捂着鼻孔的,惨不忍睹。由于死难者绝大多数已经绝门绝户,尸体无人殓埋,日久腐化,变成堆堆白骨,为了让后人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村民将燕子岩称为“白骨岩”。洞口有原桂林市委副书记阳德华题写的“白骨岩”三个血红大字(见图6)。

  西镇头村有塔“镇”

  沿古道从马埠江往北走几百米,便到西镇头村。据说西镇头村的地形像一条龙,村落恰好坐落在龙头上,因村西头有一水圳,故取名西圳头,后改“圳”为镇。

  “讲妹听,我家住在西镇头,村前有座宝塔镇,村后有蔸秋叶树”。“讲哥听,妹家住在熊家岭,两旁都是茅草地,一条大路通桂林。”听村中老人坐在祠堂边唱着动听有趣的山歌,脚步不由地停了下来,当问起老人宝塔还在不在时,老人惋惜地说村前的已不在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四下看了看,发现现在还有部分精美的石构件散落在四周,不难看出当年的七层宝塔的玲珑精巧。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