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桂林新闻>热点头条>正文

老桂林的清明习俗 纸钱自打素衣草鞋不放炮仗

来源:桂林晚报2015年4月2日 10:26【评论0条】字号:T|T

  桂林晚报讯(记者 梁剑 莫林骐 李桃 秦宇华 谭熙 刘毅 陆鑫 见习记者 莫俊)“正月篱头雪,二月剪刀风,三月寡婆子哭老公。”这是桂林传统方言的一段顺口溜,讲的是清明上坟的事。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祭祖扫墓以及踏青郊游的日子。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对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已淡忘甚至是漠视了。

  其实,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真不少,从祭品到上坟,再到食物,以及上坟后的活动,这些习俗更蕴含着这个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回归传统文化,听民俗专家姚古扯一扯桂林清明节的板路。

刚刚出锅的粉蒸肉。刚刚出锅的粉蒸肉。

  出行:素衣草鞋全家出动

  姚古说,从前桂林人上清明,不像现在祭品样行买现成的,主要是纸钱。那时候纸钱都是家家户户自己打出来的,表示对先人的一种孝道和敬畏。

  “大部分人家屋里头都自备有打纸钱的工具,一个铁凿子,一个长方形的樟木棒槌,还有一个木砧。快到清明了,家家老人就去杂货铺买一刀一刀的草纸回来,在屋里头一凿一凿地把纸钱打出来,清明前几天,到处听得到打纸钱的‘砰砰’声音。”

  祭品也有讲究,穷人家一包乌米饭、两个冷粽子也就可以了。富人家的供品比较丰富,因墓碑前还有供桌,所以摆放的供品也多,除了供酒,还有三大碗扣肉、肘子、粉蒸肉,叫做“三堆”。

  打好了纸钱,备好了祭品,清明的早晨全家人就出动克上坟。有的人骑马坐轿,穷人家就“砍路”,而且穿的都是草鞋,好的“草鞋”是用白麻线打的,很讲究。草鞋为素装,是一种尽孝的表示。衣服也要穿素装,不能有大红大绿的色彩。上坟用柳条篮子装祭品,讲究的人家在额头上扎一条白布带。

  到了坟前,要先把坟头上的杂草、灌木清除干净,所以以前的人克上坟,都带了镰刀、铲子,再培上新土,叫做“修老屋”,也是一种尽孝的表示,不能找别人代替。在坟头不能高声喧哗、不讲笑话,否则都是对先人的不敬。

  祭扫:保持肃穆不放炮仗

  “现在我们的清明扫墓方式,大量的焚烧纸钱、香烛、冥器,既污染又浪费,而且又不安全,烧纸钱有时候会引起山火,放炮仗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其实,从前清明上坟是不兴放炮仗的,人死了入土为安,就是要好好安息,炮仗一放,破坏了墓地的安静,与祭拜的初衷背道而驰。应该保持一种肃穆的氛围,寄托一种无声的哀思。

  姚古说,在扫墓的问题上,还是要有环保、先进的理念,扫墓就献一束鲜花,在墓前默哀,这样其实更好。

  清明节用花也是有说法的。“现在有的人上坟献花,用黄色的就不对路啦,因为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长寿,你供黄花岂不是和丧事反倒来了。”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曾经并非是祭祀扫墓的节日,而是历史演变成的。由于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郊游玩耍的好时机,所以踏青郊游是清明节不变的习俗。

  “个个在屋里头闷了一个冬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感受春天气息的好机会,春游踏青是从前桂林人过清明的一大乐子。”上过坟之后,大家就在郊野放风筝耍,风筝的造型多是燕子、老鹰、蝴蝶、蜻蜓,“呜呼,红红绿绿的满天飞起克,好好看的”。姚古说,放风筝的含意就是把自身的“晦气放了克”,所以别人的风筝万一断了线落在地上,可不要去捡哦。

  美食:晚餐的粉蒸肉不能少

  扫墓回来,晚饭有一道主菜不能少:粉蒸肉。

  粉蒸肉的粉用粘米、糯米、黄豆、花生混合磨成。把五花肉切成方块,用酱油盐腌好,再裹起干粉,装入碗里,淋豆豉水,上蒸笼去蒸。蒸肉的碗还要垫底,有的垫豆芽,有的垫酸菜,有的垫春笋,有的垫腐竹。桂林人吃粉蒸肉,为了解腻会用生菜叶包起来吃。

  从前上坟早晨出门吃的早餐,有一种油堆,刚从油锅捞出来,要在豆粉里头滚一遍,蘸起豆粉来吃,既好吃又不烫嘴巴。因为油炸食品热气啊,所以还要配一碗绿豆粥来阴阳调和,这种油炸食品喊做“马打滚”。

  桂林就有“马打滚”的传说。从前桂林有个姓马的老板,专营油炸食品,油条、油饼、油炒果,麻花、馓子,十几二十个品种随你选。有一天,有个小把爷站在油锅旁边看了好久舍不得走,但他又没得钱买。

  马老板顺嘴就讲:没得钱在地上打个滚,送你一个油炒果。意思是喊小把爷走开,站在油锅边不安全。哪晓得小把爷当真在地上打了一个滚,来买油炸食品的大人家笑话马老板,看你嘴巴贱,这回遇着对头鬼了吧。

  马老板没得法,只好送了一个油炒果给小把爷吃,炒果刚出油锅,又怕烫着小把爷,就把油炒果在豆粉里头裹了一遍再给他,小把爷吃得笑歪了嘴。

  这下子倒给马老板产生了灵感,把油炒果在豆粉里头滚一遍,蘸起豆粉来吃,别有风味,他自己又姓马,干脆就喊“马打滚”。名字不怕丑,只要喊得久。从此,桂林就有了这一个名称风趣、品种特别的小吃。

  此外,桂林人清明节还会打艾叶粑来吃,里面浓浓的芝麻酱,让人爱不释手。

  专家:回归传统才能感受文化真谛

  如今的清明节,早已不如从前那样隆重热闹,现在不少年轻人对于清明节缺少重视,对一些传统习俗不了解或者不在乎,有些人干脆利用清明假期去外地旅游……

  对此,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肖富群说,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通过祭祖扫墓、缅怀先烈等仪式,让我们感念祖先、先烈和其他已故之人给予自己和家庭生命、生活的恩赐,代代相传。同时增进个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感,促进社会的和谐。还能愉悦身心,通过郊游、踏青、植树等活动,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清明节总体上给人感觉是一个严肃的节日,与年轻人活泼、轻松的身心特点有些偏离。但其实,祭祀扫墓只是节日的一部分,郊游踏青,到大自然进行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习俗,“所以我们年轻人要回归传统,了解这个节日的习俗”。

  另外,大多数年轻人的父母、祖父母一般都还健在,他们还不需要亲自主持给直系血亲长辈扫墓和祭祖等活动,对清明节意义的认识尚不深刻。

  传统是个人获得生命、生存意义的来源,是社会获得凝聚力和历史感的来源。传统往往需要一些具体的物质的、非物质的载体来表现和传承,“多了解一些传统习俗,了解清明节所蕴含的积极、正面的精神实质,对自身和社会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肖富群说。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