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桂林>桂林新闻>社会万象>正文

史事:史禄当年率领多少士卒开凿灵渠?

来源:桂林晚报 2015年7月20日 09:24【评论0条】字号:T|T

  西汉的《淮南子》记载灵渠的开凿者“以卒凿渠而通粮道”,即率领士卒来开凿一条运粮水道。当年史禄率领了多少士卒来开凿灵渠?史籍里没有记载,今天的人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南征秦军受阻于西瓯,供应线被切断,有十万士卒去凿渠;有的觉得还不够,说屠睢与赵佗领二十万士卒凿渠,之所以需要那么多士卒,是因为灵渠有66里之长,包括了建坝、开山、筑堤等艰巨工程。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720/U12535P1402DT20150720093035.jpg20150719013855521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720/U12535P1402DT20150720093036.jpg20150719013914110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720/U12535P1402DT20150720093037.jpg20150719013916699
  • http://guangxi.sinaimg.cn/2015/0720/U12535P1402DT20150720093038.jpg20150720083517110
 

  1、重新认识灵渠

  要弄清开凿灵渠动用多少士卒的问题,先要了解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初始开凿的灵渠到底有多大规模,二是初始开凿的灵渠有多大工程量。为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灵渠。

  原本我们都是这样地认识灵渠,即史禄建了南渠、北渠、铧嘴,又建大小天平、秦堤、陡门等等,开凿66里,有相当的规模,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

  然而,2009年兴安的研究者吴海星提出另一种看法,即史禄只筑了拦水坝和开凿了南渠,而开北渠、建大天平、铧嘴和三十六陡门都是东汉马援及唐宋人的贡献。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完全改变了人们对灵渠开凿的固有认识。

  不过,吴海星的看法很快遭到反驳。但是吴海星继续作文,总的观点是灵渠始凿于秦,完善于汉、唐,有一个多人参与建设的历史过程。

  我觉得2009年的这个讨论意义重大。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激活人们独立的思考,摆脱僵化认识的羁绊,有利于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历史、揭示历史的真相。

  吴海星的观点并不是他的独创,在他之前,我市水利专家伍镇基出版了《解读古灵渠之谜》一书。这本书依据考古与勘测实证,提供水利技术的各种数据,努力还原灵渠开凿的原始面貌,很有学术价值。

  伍镇基发现,道光十三年的《兴安县志》中有一张灵渠地形图,分水口标示有“秦史禄障川处”,即当年史禄所筑拦截湘水的壅水坝遗址。伍镇基到分水口实地考察,证实了遗址的存在。这说明当年史禄的设计还比较简单,史禄认为灵渠工程主要是筑坝拦截湘水引入南渠,而过量的水溢过坝坡流入湘江就可以了。

  除了这幅灵渠地形图,伍镇基还以汉唐以后的史料为据,证明史禄开南渠而马援开北渠的历史状况。

  2、灵渠开凿的原始规模

  伍镇基认为,史禄的灵渠工程主要包括:“障川”截湘,筑小天平坝为“障川”的延续,筑6里多从南渠口到大湾陡的石堤(秦堤),挖开300米长的太史庙山分水岭土坡让水渠接通1里外的漓江小支流始安水,再人工拓宽12里的始安水便于行舟。

  其中,最主要的是筑“障川”坝、小天平坝和秦堤,以及从南渠口起到接通天然小河始安水,这几项工程的总长为4.1公里,即8里多一点。水渠在铁炉村连接上始安水,再流12里,又连接另一条漓江支流清水河。清水河河面宽、流量大,没有必要再施工。

  所以,灵渠的原始开凿是一项小工程。除建坝一座,人工实际开凿只有8里,再拓宽始安水12里,余下40里的清水河本就是天然河流,是不用开凿的。

  3、开凿灵渠的工程量

  作《南越国史》的张荣芳是研究南越史的专家,写到灵渠的开凿,也认为是项小工程。湘漓两江最靠近的两条小支流双女井溪与始安水相距仅为3里,人工开凿灵渠只有8里,湘、漓的分水岭是始安峤余脉太史庙山,为土丘,二三十米宽,三百多米长,开凿灵渠需要投入的劳力不多,用时也不长。

  了解了灵渠的原始规模,就可以测算当年建筑的工程量。

  伍镇基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解读古灵渠之谜》对主要工程一一作了推测性计算。史禄开凿的灵渠,原渠道工程除了“障川”坝外,与现存的渠道没有什么变化,因此伍镇基的测算以实地勘察为基础,在此扼要转述如下:

  导流的拦河坝干砌石方约为0.6万立方米,渠道土石方量约8.21万立方米,共计8.81万立方米,计入不可预见的土石方量,得总土石方量13.21万立方米。考虑到古代施工无火药炸石,全靠人工挖、凿、挑、抬,困难加倍,估算总共需工期132万工日(1人1工日),按全线铺开施工,每天出一万工,需工期132天,相当于今天冬修的水利,5个月便可以完成全部工程任务。考虑到工程刚完工,试放水入渠时不免出现一些工程事故,若每次抢修费时1个月,3次共费时3个月,故估算秦代灵渠共用8个月建成,投入士卒不满一万即可。这就是灵渠原始的工程量。

  4、与秦汉其他水利工程比较

  《史记·河渠书》是为春秋战国秦汉水利工程作的专志,其中涉及水利工程劳力数的有以下几例:西汉武帝时引渭水到黄河,三百余里,“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从冯翊县引洛水到商颜山下,“发卒万余人穿渠”;为了穿渠引汾水,“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三百余里的工程,最多是数万人,而灵渠人工开凿的只有8里,怎么需要十万二十万劳力?试想,这十万、二十万士卒,排成双行,就算一万人排三里,十万人排30里,二十万就是60里,大大超过只有8里人工开凿的工程量。如果我们仍然认为需要十万二十万士卒的话,反而是贬低了史禄的智商。

  建坝筑堤、开凿8里的灵渠工程很难与秦汉时代动辄数百里的人工渠道相比。退一步,即使加上拓宽12里的始安水,再加上清水河灵渠总长66里,也难比战国五百里郑国渠、西汉三百里引渭工程。至于有没有民夫参与,我们应该知道秦汉士卒也就是民夫,基本由“罪人”组成,既劳作也参战或戍边,无需另征民夫。所以汉武帝时期的几个大水利工程,司马迁记载的都是“发卒”。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初创到升级完善的过程,灵渠也不例外。古人以开创灵渠的秦监郡史禄、“浚济”北渠的东汉马援、建铧嘴科学分水的唐李渤和改良材料增设陡门的唐鱼孟威为“四贤”,可见对史禄的评价之高。

  当然,对史禄开南渠而东汉马援开北渠问题的讨论,还是可以继续下去,这样我们能更清楚地明白研究历史需要的是严谨,不是浪漫的想象。(余福州)

标签: 桂林 灵渠 史禄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