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消费之应对篇

  劝劝劝 醒醒醒 改改改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学生沉迷网贷导致的过度消费等问题,部分高校老师及社会人士提醒应学会抵制诱惑,理性回归求学正道

大学校园内挂着“网贷有风险,同学须警惕”的横幅。大学校园内挂着“网贷有风险,同学须警惕”的横幅。

  南国早报记者 蒋文跃 程浩楠 实习生 蒋小威 黄晓聪 文/图

  尽管身边的同学因网贷招来麻烦甚至退学,但一些学生仍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相关专家认为,无论冒着掉坑的风险向网贷平台贷款,抑或挤占课余时间做兼职找补贴,以这些手段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均是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外在表现。只有找出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等不健康消费方式在大学校园盛行的成因,各方在引导大学生抵制物质和金钱的诱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上,才能找到恰当的对策

  剖析:

  学生为何敢花未来的钱

  近四成区内大学生月均消费超1000元,而2016年南宁市最低工资标准也仅为1000元,大学生们为何不惧透支自己的未来?

  广西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处)负责人邓老师认为,如今的在校学生家境大部分较为殷实,农村的孩子真正做农活的也不多,从小到大想要什么大人们基本会满足,他们有极强的获得感,消费选择更倾向于享受型。新一代的大学生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普遍乐于接受提前消费观念。网购平台的促销手段很多,还开发了透支功能,大学生若自制力差,很容易走上用未来的钱满足现在的高消费的路子。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顾春雨表示,网络交易是虚拟化的,学生们用了多少超支多少,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发生变化,学生花钱不用真正从口袋掏出,视觉上看不到“钱”,这也会导致学生花钱上瘾。

  经常接受学生心理咨询的邓老师还提及,现在有些学生吃的穿的,比拿工资的老师的还好,“尤其电子产品,我们刚接触一款品牌手机时,学生已经换到三四代了”。另外,学校做过调查,发现参与网贷的学生实际并非家庭贫困一类的,倒反家境相对好的更容易陷进去。在他看来,一些学生热衷购买名牌,实际是受了虚荣心的驱使,甚至部分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为了掩饰自己因家庭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也会选择高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