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阳朔旅游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国内各大媒体给予积极关注和报道;随后是全区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把阳朔作为典型,并组织与会代表进行实地参观;5月下旬,阳朔在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中期评估中,被评为先进县。
阳朔旅游作为我区旅游的一面旗帜,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和旅游业人士,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以市场为主导,纵深转型发展
数据显示,2013年阳朔旅游接待游客约1170万人次,但旅游总收入仅为60.5亿元,旅游人均日消费516元。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旅游总收入,相对于如此庞大的游客量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在“中国·阳朔旅游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阳朔东晖投资有限公司的罗遗玲提出,阳朔旅游到了必须从量的突破到质的提升时期,旅游也需要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纵深方向发展。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来阳朔度假旅游的老外已经开始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用西式的旅游方式勾勒出阳朔休闲游的雏形。该县文联主席莫高阳回忆说,在80年代位于叠翠路的阳朔老菜市场,时常可以看见金发高个老外蹲在卖菜的摊位旁与本地菜农交谈。走近听一听,一口略带本地口音的阳朔话从老外嘴里说出,却不显生涩。
几十年过后,阳朔旅游业越发成熟。如今,无论在阳朔的哪个角落,很容易就可目睹本地居民与外国游客交谈的情景。在县城一个卖煎饼的小摊上,有许多老外时常来光顾,摊主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老外“拉家常”,问他们打算玩几天,什么时候回去,叫他们要多多光顾,让老外在异国旅居之地倍感亲切。
阳朔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出能说会道的“阳朔老外”,他们迷恋阳朔,乐不思归。陈秀英、月亮妈妈、境外投资者安·汉同、李莎的个人成长,都归于与阳朔旅游的结缘。若不是亲身投入深度旅游,在当地人和外地游客之间怎么会有深度融合;若只是观光旅游看完就走,游客又怎会在阳朔呆上数月,甚至定居于此。
据统计,2013年桂林市接待自驾游客户占比达57.9%,2014年春节黄金周,桂林市5天接待游客58.7万人次,其中自驾游、自助游人数占比接近九成。自助、自驾游比重加大,表明游客更追求亲历性和主导性的游玩方式,共性观光游览向个体体验转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从简单的观光、纪念转变为如今的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方式。因此,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简单的观光旅游,在阳朔如此繁荣的旅游市场当下,基本已经步入尾声。
打造高端旅游,深化休闲主题
阳朔,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悠闲恬静。无论是漓江上的竹筏漫游,西街的慵懒闲逛,郊外的骑行散心,都让游客在此间全身心闲下来。近年来,阳朔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景点景区的发展,更是充分利用了阳朔自身特点,打造出独一无二阳朔休闲旅游特色,用与生俱来的休闲特质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有专家认为,休闲旅游已成为中高收入白领人群的刚性需求,未来15年休闲经济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将占据首位。随着游客群收入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人对度假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他们对旅游地提供的居住、休闲娱乐、配套功能和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对于高速发展、年接待游客量达千万人次的阳朔旅游业来说,如何在本身兼具休闲特质的基础上再打造、引进一批高端旅游休闲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档次,集游客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一体,是实现阳朔旅游消费转型的可行之路。有业人士认为,世外桃源景区已在这方面率先做出探索。据了解,该景区以为游客提供观光游玩为主,同时整合景区各种资源,辅以开发文化纪念产品、饮食产品等,集游、赏、购于一体,在提升景区档次同时,刺激游客消费。
推动消费转型,走持续发展路
市场主导下的阳朔旅游业如火如荼。但是,阳朔旅游不但要考虑消费转型的问题,同时也要思考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伟林指出,随着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阳朔面临的生态问题将会日益严峻,因此必须重视。在自然生态方面,仅仅是旅游业造成的垃圾与污水问题已经严重影响阳朔乡村环境,甚至对阳朔自然环境造成永久性伤害,需要及时有力有效治理;在文化生态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阳朔本土文化生态受到影响,许多传统生活方式面临终止,与此同时也催生出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态,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是阳朔可持续发展应该思考的问题。
阳朔县文联主席莫高阳认为,要从阳朔地域文化着眼,推动阳朔旅游消费转型和发展。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并逐步开发利用,让游客觉得阳朔值得游;从吃、住、游、娱、购的安全建设上,让游客觉得游阳朔便捷;树立当地人包容诚信的形象让游客感受到当地人的亲切;通过对当地地域文化品牌研发开发,建设出让游客心甘情愿合理花钱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