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记者 莫璇/文 徐天保/图)在辗转了全国约20个城市与观众交流之后,电影《夜莺》终于“飞”回了它的“家”——广西。10月30日,片子里的爷孙俩李保田、杨心仪,与导演费利普·弥勒、制片人李保罗、宁宁、Steve等一道来到南宁,在民族影城与观众和媒体见面。由于这是一部由广西电影集团等单位投拍的电影,片中60%的场景就在广西山水间拍摄,所以片方此次路演的终点选在南宁,毫无疑问具有“夜莺回家”的特殊意义。
今天是《夜莺》全国公映的日子,由于被选定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1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未映先热,人们对它很好奇:凭什么打败张艺谋们被选去“冲奥”?广西观众更好奇,当初法国人怎么会想到来广西拍这片子?它跟导演的前作《蝴蝶》是不是“双胞胎”?种种疑问,众主创终于在昨天与记者面对面交谈时详细解答了。广西到底是《夜莺》的“家”,此前在别处,片方都不愿多谈“冲奥”,而昨天,他们非常坦诚,连李保田老师都打破“拒答冲奥问题”的限制,说了他的真心话。
一个中国故事的飞跃
为什么《夜莺》能“冲奥”?
难得一部“小清新”,反映主流价值观
自从《夜莺》被宣布为中国内地“冲奥片”后,全国媒体都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是它,为什么它能打败张艺谋的《归来》、柏林电影节大放光彩的《白日焰火》?对这个问题,《夜莺》片方一直是不太愿意正面回应的,但在南宁,制片人和导演把他们自己的看法说得很明白。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内地选送奥斯卡的片子,要么题材比较阴暗、或者反映历史的,要么干脆就是功夫片、超大制作,而今年选择了我们的片子,它阳光、欢乐、正面,反映的是普通家庭的生活与情感,我想这是中国当下主流价值观的一个体现。”回头想想最近几年的“冲奥”名单,《英雄》、《无极》、《唐山大地震》……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制片人保罗还补充道,“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夜莺》是中法合拍片——能选择合拍片代表中国去参加奥斯卡,这也很少见,表明了当代中国文化开放的姿态,这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表现,非常具有国际视野。”
在记者向片方提交采访提纲的时候,对方特别嘱咐,不要问李保田关于“冲奥”的问题,他不愿说。记者照办了。但在昨天专访李保田的最后,看老人家挺开心,还是有媒体小伙伴壮胆问了一句:“您为什么不愿意谈‘冲奥’呢?”
李保田没生气,没回避,他坦诚地说:“我没觉得《夜莺》有多么好,但我觉得它能得到这个机会(指冲奥)是件好事情,对这样一部文艺片的推广有帮助。我不敢说有‘冲奥’的名头电影就能大卖,但至少它能让更多观众在知道《夜莺》不是一部商业片之后,还会有意愿想进电影院看一看。”
这是《蝴蝶》的中文版?
一开始的确是,但事情很快就变了
一看故事结构,熟悉电影《蝴蝶》的观众都会觉得特眼熟——爷孙俩在山野间交流感情,这不就是《蝴蝶》的中国版吗?
制片人和导演承认,一开始他们的确就想拍这个,可是很快事情就发生了变化。“2009年我来中国参加一个电影活动,结识了中方制片人,他们很喜欢《蝴蝶》,并且表示了想跟我合作拍片的意愿。”导演弥勒说,刚开始我们的确只想做一个《蝴蝶》的中国版,“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我们自己推翻了——我们要做一个原生的,关于中国家庭的新故事。”
李保田也提到,最初他看到的《夜莺》剧本并没有完全成形。“在这之后,剧组找来一个在法国学习电影的副导演,他很懂行,能顺利实现中法文的转换和沟通,他用了4天时间把《夜莺》的每一个细节都丰富了起来,让它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故事。”
制片人保罗补充说,《夜莺》的主线看起来跟《蝴蝶》也很像,但它反映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的巨大变迁,城市老人的孤独感与幼童成长的心灵创伤,传统道德的颠覆令每个家庭都面临挑战与改变,这些都是中国原生的、特有的内涵。
一部文艺电影的野心
这片票房会好吗?
至少目前,看过的观众都喜欢
李保田觉得“冲奥”的一个积极意义,是“缓解制片人的压力”,可以想见他对片子的票房预期比较保守——李保田知道,《夜莺》在法国持续放映了5个月,到现在还在放,观众满意度达到100%,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占了69%,这都是登在法国当地报纸上的数字。但在中国,显然《夜莺》不是一个非常“有卖相”的片子。
但他们还是会很努力去把《夜莺》往市场里推。制片人保罗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并且做过很多片子的发行,这个法国人自认对中国市场是了解的,他反而认为院线和发行公司对市场、观众的需求掌握得并不那么全面。“类似《夜莺》这样关乎家庭的,离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的电影,在美国,在欧洲,甚至在拉美,都非常受欢迎——事实上《夜莺》做了21个城市的路演,所到之处都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我想市场是在变化的,应该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权。”
李保田则很明确地把《夜莺》列入“文艺片”,并且表示,“中国需要文艺片”。他如数家珍地列出伊朗的《一次别离》、《小鞋子》;土耳其的《远方》等等作品,这些非发达国家拍摄的电影都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那些情感,多么朴实!而在中国,我看到很多朴实的情感、良好的礼仪,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被击碎了。”
一次纵横广西的结缘
为什么选在广西拍?
地貌民俗多元化,重新发现广西美
《夜莺》讲的是一个爷爷为了实现承诺,带上8岁的小孙女从大都市返回家乡的故事。为了拍这个片子,导演弥勒跑了在全国跑了8个城市,最后将主拍摄地定在了广西桂林。昨天他补充说,其实不只是桂林,“我选择了整个广西。”
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故事,发生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合理,为什么会选广西?“我从南到北,在广西旅行了很长时间,我发现这里的地貌、民居民俗等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比如片中也拍到的三江,那里的侗族生活很生动。”导演弥勒说,他眼中的广西就是一个很多元的地方,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这些概念和反差,在广西体现得特别清晰。
李保田则告诉记者,虽然广西山水风光很吸引人,拍出来也很美,但“导演对那些带有野趣的自然环境更为欣赏,那些没被扭曲、没被修饰过的地方。”李保田认为,这部片子对广西观众而言有一点特殊的意义,就是激发人们“重新审视广西的美”。
广西影人做了什么?
一次有情怀的选择,让电影不夭折
弥勒感慨,作为一个生活在巴黎的法国人,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这一段时间,让他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友善,而在广西,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他之所以愿意花一年半的时间这么深入地去挖掘一个中国故事,还为此学汉语,正是因为这种合作让他有机会进入一个此前并不了解的国家,去体验它的文化,他为此很兴奋。
说到与广西电影集团的合作,制片人宁宁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和欣赏。“广西给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大。《夜莺》这个项目2012年开始融资,很难,但广西电影集团愿意为这样一部非商业的、走心的电影投入,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宁宁认为,在过去,广西电影制片厂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过非常突出的贡献,而如今,这种对电影艺术的虔诚态度被保留了下来,“我想,他们愿意做《夜莺》这个项目,是很有情怀,也很有品位的选择。”
一个性格演员的矛盾
李保田为什么接这部戏?
喜欢《蝴蝶》,只想演一个真实的爷爷
李保田接戏很谨慎,平均一年一部电影都不到,那为什么会接演《夜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很喜欢《蝴蝶》,而恰好有人拿了一个跟《蝴蝶》结构相似的故事给他看,他觉得可以为之。
而一个祖籍山东的演员来演广西老人,还要深入乡村,要如何去诠释这样的角色呢?李保田说,无论南北,祖孙情是一样的,人们在城市中的迷茫感也是一样的,而且自己有过十几年农村生活经历,也演过很多农民。那这次演一个普通人家的爷爷,对他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李保田直言:“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和杨心仪最大的努力,就是要演得像真的爷孙俩。这是高度生活化的艺术表达,而且要自然地表达出来。”
“孙女”眼中“爷爷”啥样?
很“纯净”,很幽默,脸皮薄
“自然地表达”,这句话连“小孙女”杨心仪都学会了,挂在嘴边。昨天整个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杨心仪与李保田都在打打闹闹、真情流露,跟真正的爷孙毫无区别。在她看来,这个“爷爷”是个“纯净的人”,因为他“从不带妆出镜,从不涂粉”。
杨心仪拍了这部戏,一方面学会了爷爷的幽默感,一方面也领教了爷爷的厉害。“法国爷爷(指导演)每次都夸我,可是这个爷爷每次都批评我。后来我知道了,他是要用批评的方式激励我进步。”而在李保田眼里,当演员必须“脸皮厚、天不怕地不怕”,而杨心仪看起来具有这样的素质。小姑娘却反问:“爷爷,你是这样的吗?”李保田说:“我不是……我脸皮特别薄,对人没法敷衍,但是又做了演员,所以其实我是很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