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壮族高腔山歌《初见妹》,一曲壮家末伦《别情》,日前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的舞台上唱响。7月8日,南国早报记者获悉,代表广西为观众们献上天籁之音的,是由自治区文化厅选送,来自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年轻组合“谷僚乐队”。组合里的成员,都是刚从院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初登国家级大赛的舞台,就在“多人组组合”中拿到了优秀演唱奖的好成绩。
1 脱颖而出
据了解,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是我国原生民歌最高水平的比赛,也是全国民歌歌手的一次大聚会。本届大赛在甘肃省和政县举行。比赛要求参赛曲目应真实反映原生民歌的原有形式,不做任何声部、伴奏乐器的改变和加工,歌词内容要求用参赛选手本民族语言或当地方言演唱。为了参加这次比赛,自治区文化厅通过层层选拔,选出8组歌手和节目,送往文化部参赛。最终,“谷僚乐队”脱颖而出,进入大赛决赛阶段。
2 传承非遗
“谷僚乐队”组合中的4个成员,都是在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平时除了下乡采访、收集资料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唱歌。“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民歌、民俗资料搜集回来之后,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文字记录、入库保存,那这些需要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死’的,只有让它们‘活’起来,才是发展和传承的好办法。”乐队组合的主唱苏永良告诉记者,当他接到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的通知后,很快就决定报名。他和同单位的谭艳艳、邓寒睿、邓涵睿几个热爱唱歌的壮族年轻人组成了“谷僚乐队”,决定向原生民歌大赛发起挑战。
本届原生民歌大赛首次提出了“民歌改编”的概念。为了迎合这一立意,苏永良等人通过搜集,最后选中了壮族高腔民歌和壮族末伦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参赛节目。为了能让演唱更具观赏性,苏永良还在节目编排上做了创新。他把壮族末伦的坐唱形式改为了站唱式,加入动作表演。同时,几个年轻人还让原本只是清唱的曲目,辅以马骨胡、田螺笛等壮族特色演奏乐器,让曲调表现形式更为鲜明。在对歌环节上,他们为了增加表演情趣,还自备手电筒、小镜子等道具,让壮家男女在歌坡节夜晚对歌的情景真实再现。
3 打动评委
比赛中,如果说是拼声音、比技巧,平均年龄刚20岁出头的“谷僚乐队”,较难和其他地区成熟的民歌歌手匹敌。但正是因为他们那纯朴得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原生民歌表演,打动了评委们的心,帮助乐队顺利拿到奖项。因为节目民族特色鲜明,比赛结束后,“谷僚乐队”还接到了大赛组委会的邀请,与其他来自云南、四川、西藏等地的民歌歌手一起,组成10个优秀节目,前往苏州进行原生民歌展演,几天前才回到南宁。临时组成组合就初尝获奖滋味,“谷僚乐队”的成员们表现得很兴奋。苏永良告诉记者,虽然组队和排练的过程都很辛苦,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把这个乐队固定化,长期坚持下去。“把这些广西的山歌传唱出去,也算是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工作。”
带队参加本次原生民歌大赛的队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朱山也很认可“谷僚乐队”的做法。在他看来,“以歌会友”不失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好方式。“这些年轻人站上了全国性比赛的舞台,让更多人见识和了解到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壮族民歌,这样的宣传机会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