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西|新闻|美食|时尚|旅游|汽车|高清|专题|微导航|惠购|教育|招聘

|邮箱|注册

新浪广西> 资讯 >热点>正文

考霸考神迭出:教育改革岂能作壁上观?

A-A+2014年7月20日14:40 央视网评论

  钦州二中近日被网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30多岁的吴善柳今年在该校参加高考,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现被清华大学录取。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曾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但连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都没有去读。网友称他是“高考专业户”,并指责这样做会导致另一名考生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7月18日《南国早报》)

  也许用“考霸”这样一个不太善意的标签来概括吴善柳十来年的复读路程,有点残忍,也有点情绪化。毕竟,不管怎么说,“考霸”也好、“考神”也罢--他不是花钱买卖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体优生”,也没有参与李代桃僵的舞弊事件。一个人,靠自己的努力,在规则内游走,尽管可能带来这样那样的消极示范,但总归不违法、不逾矩,就像民政部要求大家宽容陈光标“不违法的慈善”一样,只要教育法令没有对其说“NO”,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考什么学校、走什么路,都是个人的选择自由。

  说这些的意思,并非要为当事人背书。而是在分析“考霸”事件的时候,基本的理性与法治理念,是最底线的维度。在此之上,我们才可以心平气和去关注这样一个人、一起公共事件、一个公共现象。

  那么,为什么舆论与民意对之诟病有加?这个问题耐人寻味。不客气地说,对待近期几起暴恐事件,不少媒体还会对肇事者秉持煽情而诡异的“善意”,但为什么偏偏对“考霸”事件异口同声地反对与质疑?这背后,恐怕还是公平焦虑使然。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者,“考霸”会是生财之道吗?7月16日上午,钦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及钦州市教科所有关负责人称,对于高考特别优秀的学生,前几年会由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以现金作为奖励。近两年来,政府已取消这笔专项资金,所以就没钱奖励了。换句话说,状元盆满钵满的历史,并不是传说。以安徽的一考生为例,多次参加高考,先后被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但是均未报到,选择复读,而这名考生获得的地方奖励就有80多万。利益链板上钉钉,只怪考生当不了“柳下惠”?

  二者,取而不读会否浪费学位资源?有人这么认为,“为一己之私,占用多年社会资源,不太厚道。”因为按照高考院校的招生计划,如果被录取的学生没有去读,就会浪费该校一个招生计划名额。这话自然有据可循:譬如早在2007年,甘肃就对“考而不上”的考生出台特别规定。当年5月28日,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甘肃情况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甘肃此举是为了保护有限的教育资源,让考生珍惜学习机会。据悉,2006年甘肃省有2.2万名考生未报到,2007年,甘肃省对“考而不上”的考生出台特别规定:对填报志愿并已录取的考生若不报到入学者,将载入考生诚信记录,下一年录取时省招办将其上年度录取未报到的情况向投档院校提供,录取与否由院校决定,如因上年未报到被投档院校拒录,其后果考生自负。如果因“考霸”而浪费宝贵的名校资源,民意自然要沸反盈天。

  这两个问题,说到底,一个是高分情结太傲娇、一个是制度BUG太明显。就算把吴善柳不恰当地比作“范进”,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谁制造了高考名利场“成王败寇”式癫狂?

  这里有两个背景:一是状元商业化、高分政绩化。譬如2014年广东江门高考文科状元龚若晴近日告诉记者,就在她正式被北京大学录取后,各类“求代言”、“求参加”的有偿商演活动的邀请“接踵而来”。至于钦州二中等门口亮瞎双眼的“喜报”,还不足以窥见背后的教育政绩取向吗?状元热,尽管教育部禁令不断,哪年停得下来过?二是对“考而不上”等虚掷资源的个人行为缺乏约束,这也变相鼓励了个别考生一次次考试、又一次次重新选择。高考的严肃性、录取的规范性,缺乏兜底线制度设计。

  社会生病,不能个人吃药。这些问题,不是吴善柳的问题,也无法靠一个人的“自觉”来化解。退一步说,其实我们甚至都没有脸面对“考霸”道德谴责。因为,“考霸”迭出、“高考工厂”轰隆向前,教育改革岂能作壁上观?(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广西|广西城事|身边事|美食|时尚|旅游|读图|专题|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广西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