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讯(记者 谢彩文 通讯员 张 雷 甘剑伟 唐咸武 文/图)今年,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繁育基地喜事连连:12条母鳄蜥先后产下74条幼仔。对于种群数量原本只有400条左右的这个古老家族,一下子“添丁”如此之多,令业内人士兴奋不已。
这批母鳄蜥每窝平均6仔,比往年多1-2条;其中有条母鳄蜥荣膺“英雄母亲”——一胎产下11仔,创下人工繁育以来最高记录。至此,从产仔总数、单窝仔数到平均每窝仔数,今年全都出现历史性突破,鳄蜥成批放归自然的目标可望提前实现。
“迷你之家”见识“小调皮”
鳄蜥是一种形似蜥蜴、尾巴却像鳄鱼的小型爬行动物,俗称大睡蛇、木睡鱼、落水狗,属于第四纪冰川后期幸存下来的孑遗种类,非常原始而古老,被证实为世界独种、中国特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年鳄蜥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80多年前,科研人员首次在广西大瑶山原始森林中发现这种稀世之物。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21个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广西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榜上有名。这个只有6万亩面积、20多名职工、全球唯一的鳄蜥保护区,从2005年成立到晋升“国家级”,只用了8年时间。
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繁育基地位于北娄保护站,面积只有两亩多,建在一条冲沟下游的平地上。茂密的竹林下,分散着86个繁育池,大的不过3平方米,小的只有半平方米。小池一半为“陆地”,长着原生树木花草;另一半为“水塘”,泉水从山里流过来。
池中“陆地”靠墙的角落,一般有三块并排倒扣的瓦片,那是鳄蜥的“家”,一块瓦片下住着一条鳄蜥。别小看这个“片瓦之家”,即便狂风暴雨,住在其间的鳄蜥也能安然栖息。另一个角落,有几块半埋半露的红砖,红砖下面便是“地窖”。每年冬季,鳄蜥都在“地窖”里冬眠。
这,就是为鳄蜥建造的“迷你之家”。
繁育基地不大,小道十分整洁,泉水清澈见底,溪边水草丰茂,池边种有黄花梨、格木等珍贵树种。靠近山脚的一排池子上,搭建有葡萄架子,绿藤顺着柱杆往上爬,遮盖出一片清凉天地。
每座繁育池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把鳄蜥日常活动全程录入电脑。池水上方还有一个节能灯,在夜间吸引小昆虫前来“飞蛾扑灯”,落入池内成为鳄蜥的美餐。
科研人员引导我们来到其中一个繁育池,里面住着3条小鳄蜥,正是“英雄母亲”11条宝贝中的3条“小调皮”:一条身体泡在水中,露出半个脑袋,脑袋不动眼睛却在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四周;一条“倒挂”在池边“屋檐”下,轻松地施展着“壁虎神功”;还有一条伏在柳梢头,安安静静地享受着清凉。正巧一只小昆虫掉落池内,在柳梢上本来像禅师般“入定”的小家伙,闪电般一跃而下,将小昆虫一口吞了下去。
“繁育基地营造原生态环境,使得天然食物很丰富,这些小家伙比往年活跃得多。”保护区科研人员罗树毅说,“以前鳄蜥主要喂食蚯蚓,去年开始可以吃上各类小昆虫了。生长环境变优美,食物结构变丰富,鳄蜥身体更健壮,繁殖能力也更强。”
“一夫两妻”结成“小家庭”
据介绍,每年暮春气温回升之时,鳄蜥纷纷从冬眠中苏醒,从“地窖”中出来。鳄蜥是卵胎生动物,每年3-4月求偶交配,之后经过整整一年怀孕,次年3-4月生产。小鳄蜥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和游泳。
“鳄蜥生产过程很快。在监控设备上,先是看到池面溅起个小水花,不一会就发现小鳄蜥从水里冒出头来,然后自己游水上岸。”保护局副局长郭军趣味盎然地讲述当时的情景。
刚出生的小鳄蜥更“迷你”,最轻的只有2克,最重的也就4克。小鳄蜥一出生,科研人员就一一给它们办“身份证”,即在档案上标明其编号、出生时间、体重体长、头宽头长和尾长。初生小鳄蜥先被放进“保育箱”一段时间,确认生长正常后才放到繁育池内。
小鳄蜥三三两两共用一个繁育池,没跟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起住。经过一年养育,鳄蜥便长大成年。快满一岁时,科研人员要给每条鳄蜥鉴定性别,分清“男女”,“谈婚论嫁”。
鳄蜥“婚配”很有讲究,首先要远缘配对,避免近亲繁育。罗树毅被同事戏称为“鳄蜥媒婆”,他多年观察发现,繁育池内鳄蜥“一公配两母”最理想,生仔多而且健康。去年起,基地里的鳄蜥大都是“一夫两妻”,而且实行“终身制”。
不过也有例外。1号池内,住着4条成年鳄蜥,1雄3雌,年龄都是两岁半,组成一个特别家庭——雌鳄蜥为一母所生的“三姐妹”。去年3月,“媒婆”罗树毅将“三姐妹”嫁给这条“男子汉”,意在保持“家系”血脉一致,以免基因紊乱。今年,“三姐妹”中有两个怀胎产仔,一个产仔6条,一个产仔7条,不负期望。另一个却至今没有受孕,工作人员都不得其解。罗“媒婆”推测,莫非这“汉子”对“妹子”找不到“感觉”?再观察1年吧,如果这“妹子”再怀不上宝宝,“媒婆”将再帮忙,给“她”另择“夫君”。
目前,繁育基地有17条公鳄蜥,26条母鳄蜥。由于按“一夫两妻”婚配,一些公鳄蜥至今仍是“单身汉”。不过不用发愁,今年问世这批小鳄蜥已长成半大,明年春末将有足够“姑娘”,到时“媒婆”自会做主,把“她们”结对“许配”出去,大桂山鳄蜥家族迅速兴旺,不用期盼多少岁月。
大家兴致勃勃,去探望一胎11仔的“英雄母亲”,发现这位“良母”其实还是个“贤妻”,正趴在池内一根木头上,“含情脉脉”地望着对面草丛中的“郎君”。
自然保护局局长阳春生说,鳄蜥跟其它动物一样,更喜欢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通过开展人工繁育,今年一家伙增加数十条鳄蜥,今后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多,鳄蜥批量放归自然为期不远。
“同室而居”愿做“男保姆”
在大桂山这个不大的圈子里,罗树毅与10条小鳄蜥“同室而居”一同过冬的趣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去年12月15日,几乎所有鳄蜥都躲到“地窖”冬眠去了,却有一条母鳄蜥在这时节产仔,还一次生下10条——直到今年3月,居然还有最后一条幼仔姗姗来迟。
鳄蜥冬季产仔,大桂山保护区科研人员可是头一回遇到,繁育基地没有配备温室,大家都为这窝小鳄蜥怎样过冬犯难。
经过集思广益,这窝小鳄蜥交给了罗树毅,让他带回宿舍养护。北娄保护站员工宿舍是一栋三层小楼,罗树毅有一个单间。房间不大,约9平方米,买回一台电热取暖器,保持室温就不成问题了。靠近墙角处,放着一个50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的长方体透明塑料箱,这就是10条小鳄蜥的保育箱。保育箱用毛毯垫底,还有一条叠放整齐的小毛巾,中间隔成3层小空间,小鳄蜥就在其间活动和休息。
在这个小房间,10个小宝贝舒适地过着温暖的日子,更得到“房东”兼“保姆”的悉心照料,“双方”共同生活了近5个月,一起度过漫长的冬季。今年4月春暖花开时,长成“少年”的小鳄蜥一条不少,全都健健康康回到繁育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