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黄占玲 实习生 梁崇妮)今年59岁的梁钟住在南宁市新阳路,是一位磨刀师傅。尽管“刀龄”只有3年多,梁钟却因技艺精湛而被邻里亲切地称呼为“梁伯”。3年前,梁伯从工作岗位辞职,成为了一名磨刀师。
当下,不少年轻人都会选择直接将用钝的刀具丢弃。但梁伯表示,只要还有人需要磨刀,他就会坚持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坚持传统也是一种传承,磨刀等老技艺也是一种文化。”梁伯说。
特殊爱好 50多岁的他辞职要当磨刀师
“磨刀是个很传统的活,我从事这行,不为赚钱,只为爱好。”提起当初要干磨刀这个行当的原因,梁伯如是说。3年前,他还在南宁市某单位担任保安,两个女儿均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压在梁伯身上的担子轻松了不少;加上所在单位进行改革,他便决定辞职回家另谋生路。“那时候就在想,忙碌了大半辈子,一定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梁伯说。
思考了很久,他打算当一名磨刀师傅。“因为我之前从事过机械工作,对用刀、用工具等方面比较在行。”梁伯说。磨刀这一行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普遍,基本上每家每户的菜刀都经由磨刀师傅的手,重新锋利。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磨刀师的存在,“就是因为人们渐渐开始遗忘,才需要有人去传承,老手艺不能丢。”梁伯说。抱着这样的决心,他打算成为一名真正的磨刀师,并要打造出一套独一无二的磨刀用具。
精益求精 为了一块磨刀石他进山找了10多天
一辆电单车用于走街串巷,一个木箱子装满工具,电动车车尾装有两块磨刀石,磨刀石上方放着一个可以引流的小水桶,磨刀时水会不断滴下来给刀降温。在所有的器件中,梁伯最重视和最宝贝的便是一块用于给刀“封口”的磨刀石。
老一辈的磨刀师傅都喜欢用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磨刀,让刀的切口变得锃亮、锐利;另一块则用于在磨刀即将结束之际,将刀具放到该石块上再磨几分钟,让刀口变得锋利,俗称为“封口”。为了找到一块能“封口”的磨刀石,梁伯四处向人打听,他说:“我想买,但市场上根本没有合适的。”在多方打听之下,他了解到在南宁市邕宁区的某座山里,有许多颜色纯正的石头,非常适合磨刀。于是梁伯花了10多天的时间进山里转,最终让他找到了合适的磨刀石。“磨刀石最讲究成色,以纯色为佳,绝对不能掺杂一丝杂色,这样用得越久越能磨出好刀。”梁伯说。
文化传承 只要还有刀需要磨他就会坚持下去
一转眼,梁伯成为磨刀师傅已经3年多了,尽管磨刀的价钱已经由3元提升到了5元,但即使一天能磨20把刀,除去路费和餐费,他赚的钱并不多,有时还会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但他却从不觉得辛苦,只要能够服务邻里,他便心满意足了。
梁伯告诉记者,在南宁像他一样专门从事磨刀行当的人并不多,他所了解到的大概只有十来个左右。有时在街上遇到同行,他们还会相互打个招呼,进行简短的交流。梁伯从不害怕别人和他竞争抢生意,因为在他看来,磨刀这一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少人关注,能有人加入进来就是件好事。但他同时也相信这个行当不会轻易消失,只要有人需要磨刀,就肯定会有磨刀师出现。“我会一直坚持做磨刀师傅,一直做到自己走不动为止,因为坚持传统意味着传承,磨刀这种有特色的文化象征绝不能轻易丢弃。”梁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