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邓色迎 实习生 何筱睿)8月11日是第五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我们采访了3位肢体残疾人士,虽然他们的腿都不太方便,经历了不少的艰辛,曾经讨过饭、被学校拒之门外,被人轻视,但是他们都自强不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终拥有自己的公司、成为博士、帮助其他残疾人,他们的故事或许能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一些力量。
身残志坚故事1
这个公司老板曾靠乞讨为生
因为腿部残疾,16岁的时候李秀平从南京来到南宁,刚开始他靠着讨饭生活,之后经过努力,靠着毅力和自信,201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公司运营良好。今年6月他还自驾从南宁到拉萨,他说他从来没有当自己是个残疾人。
1981年李秀平16岁,他是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农村家庭。因为一边腿不好,到了冬天非常冷,加上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常常冻得难以忍受,于是他就坐着拉煤的火车“要去南方,那里没有那么冷”,结果他来到了南宁。
“到了南宁是大年初七,我身上只有两毛五分钱,当时一碗炒粉要8分钱。”没有钱,加上身体不好,李秀平也没有收入,只好在当时南宁市苏州路附近的车站讨饭生活。
见到车站有人卖瓜子,李秀平也卖瓜子,这样才勉强有了吃饭的钱,后来改卖水果。
李秀平和妻子就是在卖水果的时候认识的。两人起早贪黑工作,只为了多赚些钱。1995年两人结婚,1997年他们跟亲戚朋友借了3万多元,一共花6万多元在南宁市五一路买了套房子。当时的李秀平开摩托车载客,这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他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天要挣到150元,挣不到不回家。他每天凌晨5时多就起床工作,中午也不回家,让妻子给他送午饭,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钟,就是为了多挣些钱,把买房借的钱给还上。
李秀平很勤劳,加上节俭,2002年买房借的钱终于还清了。本想日子可以好些了,可是没有想到那时不给开摩托车载客了。“当时女儿才4岁,儿子上初中,都需要用钱,我晚上都睡不好觉。”后来他想了想,觉得再怎么难也没有以前讨饭的时候难。后来,他找到朋友合作经营有关医疗方面的生意。1999年一天,他到贵港谈业务,对方老说忙,他都没有机会跟人交谈。结果他一连在贵港守了3天,见到了对方,李秀平抓住机会要求对方给他5分钟,于是他将事先想好的话说了出来,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和自信,他成功谈成业务。
2010年,与朋友的合作终止。没有了其他收入,“没有退路,只有自己开公司”。李秀平到处借钱注册公司,为了找到合适的办公场地和仓库,他不知道跑了多少路,“租办公场地和仓库容易,有钱就行,但是当时没有钱,为了找到地段和价格合适的办公室,我就看了不下20个地方。”为了扩大业务,李秀平自己坐着汽车到贵港,到宾阳等广西各地去跑业务。公司在李秀平的用心经营下,现在运营良好。
身残志坚故事2
她办艺术中心做残疾人老师
卢莎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但是她并未因此被命运打倒,而是尽力帮助和自己一样残疾的人;从2010年开始,她免费教残疾人学习葫芦丝和小钟琴200多人次。她说她的希望是能给残疾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最好是教会他们一门技能改善生活。
卢莎今年50多岁了,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父母一直鼓励卢莎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2005年10月,卢莎和她的丈夫吕布成立了南宁吕布独轮车艺术中心。“因为我是残疾人,我更能了解残疾人的不容易。”艺术中心成立,等稍微上了轨道后,卢莎就想可以利用自己所长免费教残疾人学乐器,不仅可以为残疾人搭建交流的平台,也可以让他们多学门手艺,获得谋生的技能。
有了教残疾人乐器的想法,2010年夏天,卢莎联系上了广西南国之光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喻湘南。两人约谈后,决定教艺术团的成员们学习葫芦丝,最终80多人参与了学习。白天卢莎和丈夫吕布要教艺术中心的学生,累了一天的他们,晚上7点半到9点半钟还要教残疾人学吹葫芦丝,忙完都差不多晚上10时多了。在卢莎的努力下,学员罗朕雄吹葫芦丝的技能大有长进,考取了中国民族管玄乐协会颁发的9级(最高级为10级)证书。7月底卢莎又与丈夫免费教了15个残疾人学习小钟琴,连续10多天晚上教学,至今卢莎和丈夫吕布已经免费教残疾人乐器200多人次。卢莎还表示,如果有人愿意来学,她还愿意教。
“残疾人学习艺术需要克服太多普通人遇不到的困难。”广西南国之光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喻湘南说,由于艺术团的学员都是特殊人群,几乎没有乐器知识,得从零开始教,学员学习进程不一样,卢莎却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上课的地点有时在南宁市五一路的南宁群众艺术馆,有时候在南宁市古城路大阪一区,“一个多月的教学,来回奔波,她都没有怨言。”
喻湘南也是学员之一,他说:“她每天都忙着上课,很少有时间回家做饭,有时候没有时间去吃饭,吃粉或者买几个包子就打发了,她的负责真的很让我们感动。”
卢莎和广西南国之光残疾人艺术团不时外出演出,到学校和社区表演,大多数是公益性的演出。2012年初,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七塘村邀请艺术团去演出。当天天下着雨,路面泥泞,7辆车经过40多公里的颠簸才赶到。即使是下着雨,村民观看演出的兴致仍然不减,不少人撑着雨伞在台下观看。艺术团离开的时候,村民们列队欢送表示感谢;卢莎说,那一刻的感动让她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身残志坚故事3
这个博士生曾屡遭大学拒绝
包学雄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他年幼时患病,导致双下肢瘫痪,后经多方医治,仅治好其中一下肢。经过两次高考成绩优异,但是因为体检不过关,大学之门两次朝他关闭,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他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最终取得博士学位,成为广西民族大学的教授和硕导。
包学雄的求学之路走得异常艰辛,1979年,年仅15岁的包学雄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全乡500多考生只有两名成绩上线,而包学雄就是其中一个。由于腿有残疾,未达到体检标准,没有大学肯录取他。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大学梦,1980年他在家自学一年,第二次高考再次上线,分数甚至比第一次还高,但体检的结果让他再次无缘大学。大学之门两次朝他关闭,他决定暂时放弃高考,来到荔浦担任代课老师。包学雄并没有就此放弃求学之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自学了大学部分中文课程,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学识。
1984年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开始得到国家的重视,高考体检政策和录取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包学雄决定抓紧这次机会,第三次参加高考。这一次他的时间并不充裕,1个多月时间,没有老师辅导。并且,在这次的高考科目中还增加了生物,这是包学雄从来没有学习过的,为此在备考期间他写完了家中的近100本练习簿,每天夜以继日学习,中午只有20分钟午休,最后他终于敲开了一直对他紧闭的大学之门,以高分被广西民族学院破格录取为物理学本科生。
学成之后,包学雄在父母所在地贺县沙田镇第五中学继续教学。工作之余包学雄也没有放弃对学业的追求,1992年,包学雄考上广西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并于1995年顺利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他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包学雄说:“人都要有信念,而我的信念就是坚持正确的选择,努力提升自己。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包学雄自1995年开始到广西民族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包学雄指导的研究生刘伟现在已经毕业,刘伟说:“教授不说任何大道理,他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不仅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
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利益,目前,包学雄教授正在准备为肢残人协会进行社团登记。他说,注册后,可利用更丰富的资源,更好地发挥肢残人协会作用。包学雄说,他非常能够理解残疾人的困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残疾人争取到更多的利益。